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

老農民除蚤 環保又有效

時報資訊 更新日期:2007/05/29

濕熱的天氣特別多跳蚤,被咬到會癢得難受,過去用的DDT已經禁用,目前網路上有不少教人除蟲的方式,卻多是商品促銷行為。新竹縣老農民有撇步,不必藥物可以殺光跳蚤,需要者不妨試一試。

新埔鎮60多歲的茶農鄧朋春廿八日指出,過去鄉下人除跳蚤,有人用糙米糠當餌,放一塊燒紅的木炭到一小堆米糠上面,米糠很快被燒出香味,跳蚤非常喜歡那種氣味,會紛紛朝米糠裡跳,然後全部被燒得死光光。

北埔鄉72歲老茶農蔡雲鎣使用的辦法相類似,誘餌不同,他使用曬乾的橘子皮,放在火坑上面燒,也是用燒起來的香氣吸引跳蚤跳進火坑。

蔡雲鎣說,有一年他去別的老茶廠搜購庫存老茶,運回家後,沒想到裝茶葉的老布袋帶來很多跳蚤,於是他就燒橘子皮,一口氣除得乾乾淨淨,馬上沒困擾。

昨天與鄧朋春閒聊的楊姓工程包商,他的小孩前幾天被跳蚤叮到小腿上有許多「紅豆冰」,聽到這兩種前人的經驗,準備回家立刻嘗試。


2007年5月20日 星期日

把人訓練成機器 連出錯的機會都沒有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17


作者:曾如瑩


 


蔣筱欽82剛柔比例的領導性格,在經營上凡事講求紀律、強調競爭;但也讓他挾著在海外18年戰功,成為許勝雄的左右手。


 


今年是金寶集團成立三十四年以來改革最大的一年。


 


一年內,金寶電子砍掉三分之一員工,由一千人降到六百多人,八位副總經理去職。從過去的彈性上班,到現在每天早上八點半,全公司所有人都戰戰兢兢在自己的位子上,沒有一個人敢遲到。原因無他,只因為去年三月新上任的總經理蔣筱欽,是一位嚴格講求紀律與效率的鐵血大將軍。


 


去年三月,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決定將集團分成新金寶集團,以及仁寶集團,其中新金寶集團的根基金寶電子,交由原是泰金寶總經理的蔣筱欽負責。


 


蔣筱欽坐上金寶電子總經理的位子後,成為新金寶集團總指揮官,版圖從泰金寶,擴充到金寶電子和康舒科技三家公司,和仁寶集團陳瑞聰成為許勝雄的左右手。接下新金寶一年,蔣筱欽不僅讓去年大虧十億元的康舒科技,在今年轉虧為盈,還讓金寶今年第一季營收成長二一.八%。


 


能讓許勝雄倚重,是因為他在過去十年間讓泰金寶營收成長七‧七倍、達七百七十六億泰銖(約合新台幣七百八十八億元),二○○一年,泰金寶在泰國上市,六年間,市值由原先九十億泰銖(約合新台幣九十一億元),成長一‧四倍,達到二百一十六億泰珠(約合新台幣二百一十九億元)。即便在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母公司金寶還可以憑著泰金寶,在兩個月內,股價由新台幣三十五元衝上一○七元高峰,母憑子貴。


 


成本管理:


奉行九十八分哲學 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永遠有二%空間


 


十八年鐵血的經營,讓蔣筱欽立下泰金寶的戰功,坐上今日的位子。他的老闆許勝雄是這麼形容他的:「他講紀律,鐵面無私,假設說我和Ray(陳瑞聰)剛柔比例是五比五,老蔣就是八比二。」


 


蔣筱欽的「剛」,來自於他在艱困經營環境中,深刻的體驗。


 


民國七十八年,金寶電子董事長許勝雄大筆一揮,決定到泰國設廠,當時泰金寶不過是金寶在海外的一家工廠,蔣筱欽在台灣,也只有管工廠的經驗,剛到泰國時,人生地不熟,對泰國當地的財務,一竅不通。他說,常常工廠給的報表和會計給的有差異,他知道其中出了問題,但到底是什麼問題,實在抓不出來。


 


甚至有時因為母公司應用管理系統整合不全,還需要人工作業,會墊高泰金寶的成本;當時泰金寶的利潤空間只有三%至五%,對於EMS(電子製造服務)廠來說,一點點的變動都會影響公司盈虧。


 


但資源掌控在母公司手裡,他回台北搬救兵,金寶是一家建制講求層級的公司,蔣筱欽回憶,「感覺他們各個都像衙門一樣,常以一句『沒人』應付了事,後來我學習到求人不如求己。」


 


回到泰國,他猛K財務資料,甚至親自到銀行團面前簡報要額度,「我在那邊建立的額度都是台北所沒有的。」


 


泰金寶能直線成長,靠的是蔣筱欽一套「九十八分成本管理哲學」。在他眼中,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永遠都還有二%的空間。他說:「競爭很簡單,你只要把你的成本管得比競爭者好,你就可以打敗對方,成本下降絕對沒有底線。」


 


但這種成本管理,要有一點都不能出錯的管理邏輯;要做到零缺失,紀律是第一要務。


 


他分析,「工廠和軍隊是一樣,不然它不會聽的,只要一點點疏忽,就會出問題。」比起同業到每月最低薪資一百美元的中國設廠,泰國最低薪資一百二十五美元,人工成本相對高,一點效率都不能浪費。


 


尤其民國八十五年,集團另一家公司仁寶,決定前往大陸設廠,交由泰金寶代工的訂單極可能轉單。蔣筱欽更有危機意識,他堅信,「泰金寶必須走自己的路,」自行接單。


 


這是一場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戰爭,蔣筱欽說:「我們要競爭的對象是偉創力,他們跟美國客戶關係非常好,我們算哪根蔥?你一定要有特色吸引他(客戶)。」當時偉創力營收約五億美元,泰金寶才八十九億泰銖(約合兩億美元)。泰金寶不過是一家中型的EMS廠,過去相同大小的EMS廠如環電,淨利率被擠壓到二%,甚至在民國九十年還虧損,存活不易。


 


重視訓練:


排除人的執行差異 利用輔助工具,讓效率提升兩倍


 


為了打這場沒有底線的成本大戰,他將人訓練成機器一般,排除人天性的執行差異。


 


在泰金寶工廠裡,有個「工夾具」研究中心。所謂的工夾具就是輔助、加快作業員效率的工具。像是固定手肘的工夾具,可以控制手肘張開角度,呈現十五或四十五度角,以利生產。一走進泰金寶工廠,就可以看到這一幅令人驚異的景象:一排二十人的作業員,手肘角度一致,眼神看同一個高度,就如同機器人,準確完成每一項工作。


 


泰金寶總經理鄒孔訓指出,有時一樣工夾具可以讓效率提升兩倍,「讓你連出錯的機會都沒有。」泰金寶一個月可以設計出兩、三百種工夾具,只為了提升效率。今年初,泰金寶還從日本請來顧問,導入精實管理;第一項導入的項目,則是站立式生產,因為作業員由坐改站,效率可以提升三成,蔣筱欽一聲令下,所有作業員就從坐變成站。


 


每天早上七點四十五分,泰金寶晨訊,除了檢討昨天的缺失,更舉出多項數據解釋工夾具如何有效輔助生產,幫助員工拿激勵獎金。鄒孔訓解釋,每天工廠內都會豎著一塊板子,貼上綠黃紅,檢討今天哪個團隊晨訊做得好否,利用榮譽心,讓大家接受改變。


 


不斷提升效率,泰金寶的管銷費用一降再降,五年間,由二‧八%,再下降到一‧五%,還低於鴻海一‧三個百分點。這套系統現在回過頭來也導入金寶和康舒。


 


從調整金寶上班時間,就可以看出蔣筱欽雷厲風行的性格。過去金寶彈性上班,八點半到九點之間,員工姍姍來遲,去年五月,他取消彈性上班,八點半,敲鐘關大門。他說:「阿貓阿狗,三三兩兩,我不喜歡這樣,所以我就跟警衛說,八點半一到,你就把門關起來,抄車號告訴我是哪幾部車遲到。」


 


一開始大家還不信邪,沒想到,隔天早上一來,金寶深坑總部鐵門深鎖,看著警衛拿著一本紀錄簿,小跑步出來記車號,幾輛車子等在深坑那只有二線道的馬路上,非假日塞車成為奇觀,一個早上二十幾輛車子被記下來,一、兩個月以後,遲到的現象就消失了。


 


相對,他也嚴以律己,在泰國十八年,每天早上八點十分前,他一定進辦公室,意味著早上六點半就要從曼谷出發。為了讓自己準時起床,他都準備三個鬧鐘,時間一到鈴聲齊響。


 


行程一定排三個月,每個月初,所有一級主管都會收到一份蔣筱欽行程表,詳載著哪一天要跟哪個部門開會,開多久,討論什麼主題。蔣筱欽解釋,一切都有計畫,這樣他們可以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我要問的問題,「不會有surprise」。


 


他隨身還會帶一本筆記本,密密麻麻寫滿筆記,曾經有主管忘了之前他交代的事,蔣筱欽馬上翻開紀錄,影印一頁,絕對讓事情按部就班,用執行力讓紀律的根扎得更深。


 


淘汰不適:


砍人不手軟 不改變、不進步,就馬上換掉


 


在蔣筱欽眼中,任何人若不想改變,唯一的一條路就是「走路」;他砍人毫不手軟,沒有價值,就換掉。


 


泰金寶設廠時,台幹八十人,經過一波人事精簡,花了半年,剩下二十人,今年三月泰金寶再砍八位台幹,剩下十二人,掌管八千人工廠。鄒孔訓說:「我們砍人都是從副總開始砍,你不進步就會被淘汰。」


 


接手金寶一年,蔣筱欽照樣大刀精簡人事。蔣筱欽先找人力資源主管談精簡,結果對方一挑眉回了一句:「在深坑找人都難找了,還精簡」?蔣筱欽的反應是:「我就說,好,我第一個就是精簡你這個人事主管。」


 


在泰金寶,每月一日,早上八點一定會有一份上個月財務報表躺在蔣筱欽的桌子上。一到金寶,他發現居然要等到十五日才會做出上個月的報表。他要求比照泰金寶,會計主管也有微詞,一樣下場——換掉。現在每月一日,金寶也可以結出一份完整無誤的財務報表。


 


金寶消費電子產品事業部處長楊裕熹說:「他是出了名的不跟你談條件,他可以點你兩下讓你去體會,到了需要他點你第三次,你就完蛋了。」


 


一年內,他在金寶內部進行四波人事精簡,疊床架屋的品保部門由三十人縮減為十人,一年後總共還要少兩成的人。即便大力砍人,他兩手一攤說,金寶營收仍然持續成長,管銷費用更下降一個百分點。


 


「紀律,很簡單」,「其實一個公司的文化只關係到一個leadership(領導者)。公司的leadership換過來後,文化就換掉了。」他說。


 


蔣筱欽右手大力裁員,左手也敢大膽用人。


 


鄒孔訓說,泰金寶以前就建立起快速晉用制度,有表現,倉管員也可以當廠長。


 


現在泰國總廠長,下轄四千人,貢獻泰金寶五億美元營收,就是一位年紀不過三十五歲的台幹,以前他不過是一個倉庫管理師,職位只有二等相當低階,他只花了七、八年的時間,一路晉升六、七級到總廠長,這個位子按照正常升遷程序,需要二十年才坐得到,他卻靠著幫泰金寶想出能降低製造成本率一個百分點的方法,以三倍快的速度,坐上大位。敢砍敢給,讓蔣筱欽順利養出一批精實的鐵騎軍,甚至派駐到仁寶中國廠區,協助建廠。


 


刺激創新:


工廠主管假日觀摩 利用競爭刺激進步,在壓力下成長


 


不過,蔣筱欽認為紀律和專業,只是立於不敗之地,還要有改革、創新,才能想出改善降低成本的好方法。為了刺激創新,他的方式就是競爭。


 


每到假日,蔣筱欽管轄工廠的主管,不是放假,而是組團觀摩。今年五月一日,來自金寶、康舒、泰金寶大陸廠的觀摩團組隊,一共二十八人到泰金寶參觀,每一個人都要上台分享心得。


 


「蔣總永遠覺得我們只做到九十八分,他一直刺激我們進步。每次觀摩完,我都很怕,你不進步,蘇州廠可能會追上你。」鄒孔訓語氣中帶著後有追兵的急迫感。


 


訪問最後,蔣筱欽開玩笑的說:「我問客戶,什麼時候交貨最好?他說明天交貨最好。成本要多少最好?他說不用錢最好。」成本、效率,永遠都有改善空間。 這次許勝雄賦予蔣筱欽的任務,是必須帶著金寶重回科技一百強裡。「我希望讓金寶這個老機器,除了成長以外,還可以飛起來。」蔣筱欽表示,在民國九十九年,新金寶營收希望達到新台幣二千五百億元。四年要成長一倍多,鐵血將軍將用力再下一城。


許芳宜從芭蕾考三分 到現代舞后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01


作者:吳修辰、王茜穎


 


從小,她就對念書沒興趣,父親擔心她只能到工廠當女工;如今,她是美國最權威的現代舞團首席舞者,被譽為瑪莎‧葛蘭姆傳人。她的奮鬥故事,曾讓臨終前的陳定南深深感動……


 


一月十二日,宜蘭社區大學董事長許祈財,收到一塊送給女兒的木匾,上頭刻著:


「許芳宜──用生命跳舞」。


 


這塊匾額意義非凡,它是已過世的前法務部長陳定南,生前來不及送出的禮物。去年,陳定南因閱讀到許芳宜的故事大受鼓舞,於是請人製作了這塊匾額,陳定南過世後,家人最近才把這塊木匾送到許家。


 


許芳宜是誰?她如何讓病榻中的陳定南感動?


 


「這位來自台灣的漂亮女舞者……讓你不再遺憾葛蘭姆已不在人世!相信就連葛蘭姆本身,也未必能像許芳宜所詮釋的米蒂雅一樣,驚悚、畏懼、令人動容。」紐約《觀察家報》如此形容。


 


三十七歲,來自宜蘭的許芳宜,赴美十年,現在是美國最權威的現代舞團瑪莎‧葛蘭姆舞團的首席舞者,獲得二○○五年《舞蹈雜誌》(Dance Magazine)選為全球最值得矚目的舞蹈家,並獲陳水扁總統頒發的「五等景星勳章」。


 


從小,許芳宜就只是中段班學生,「不管書怎麼念,就是進不去,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當時父親甚至擔心,她以後只能到工廠當女工,現在許芳宜卻成為華人之光,比王建民早了兩年揚名美國。


 


轉捩點一:十一歲登台,找到自信


 


許芳宜的轉捩點出現在十一歲那年。她第一次參加民俗舞蹈比賽,原本在後台的她緊張得直發抖,然而當舞台燈一打亮,音樂響起,「我忽然覺得很安全,覺得我在扮演另外一個角色,已經不是功課很不好,而一直低著頭(的女孩)。」


 


這道光,讓許芳宜發現自己的「天才」,也慢慢愛上舞蹈。她隱約感覺,在舞蹈的路上,只要她肯付出,就可以有成果。只是,她並非從小學舞,因此,報考華岡藝校舞蹈班時,她的芭蕾只考了三分。


 


先天不足,許芳宜必須加倍努力才能趕上別人。當時,她的父親特別安排她住在華岡藝校旁的修道院裡,一個月零用錢只有四千元,每天除了上學、練舞,沒有其他的娛樂。果真,許芳宜後來保送進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台北藝術大學)。


 


轉捩點二:恩師的期許,找到動力


 


國立藝術學院是她的第二個轉捩點。當時她的現代舞老師羅斯‧帕克斯(Ross Parkes)一眼就看出她的潛力。「終於開始有人對我懷抱期待,那不只是一道光,而是很大的希望。」從小自卑的許芳宜,對這個鼓勵感受特別深刻。


 


為了不讓老師失望,許芳宜每天都是第一個開教室的人,早上六點就到校,將昨天的功課重複練習。她聽著羅斯述說職業舞者的生涯而著迷,讓她決定當一個職業舞者。


 


羅斯說,許芳宜就像個「目中無人」的小孩。「上課的時候,許芳宜一直在拚命、一直在拚命,只專注自己的最好,眼中好像沒有別人。」


 


大學畢業,她是跳舞第一名畢業,但學業成績並不好,英文甚至在大一就被當掉。但為了成為職業舞者,一九九五年許芳宜申請到葛蘭姆學校全額獎學金與文建會獎助,毅然隻身赴美闖蕩。


 


轉捩點三:孤獨到極點,衝出極限


 


在紐約大街上,她拿著一本舞蹈雜誌,翻著後面舞蹈教室和舞團的資訊,學著坐地鐵,搭地鐵去每一間舞蹈教室,一間間慢慢找,不會英文,就比手畫腳,以最笨的方式,尋找每個機會。


 


九五年底,她在兩百名應試者中脫穎而出,考入當年只招收兩名舞者的葛蘭姆舞團,開啟職業舞者的生涯。


 


「第一次拿到工作時,我很興奮,站在十字路口的電話亭旁邊,想找個人分享,往前走、往後走,往左看、往右瞧,卻找不到方向,那時候,我不斷問自己,到底在做什麼?這才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人!」


 


街頭的徘徊,很孤獨,可就是這份隨著孤獨而來的專注,讓許芳宜成為一個頂尖的職業舞者。


 


當時,她隻身在紐約,英文不通,沒有說話,靠著練舞來面對孤獨,連搭車、吃飯、睡覺,腦子裡也都在想著走位、轉身、動作銜接。她不知道世界的標準是什麼,只是不斷的跟自己的極限挑戰。「只要人孤獨到極點,你就一定能夠與你的身體對話,了解你的身體,衝出你的極限。」


 


她不斷思考葛蘭姆的技巧:以呼吸為原動力,肢體吸氣時挺直外揚,吐氣時縮腹內省,復以脊椎為軸,使身體作螺旋式旋轉。


 


然而,舞跳得再好,也只是一名舞匠。許芳宜的技巧,能否在葛蘭姆舞團脫穎而出的最後一關,必須掌握人性,才能舞出精髓。「葛蘭姆的作品,事實上就是在說她自己的故事。」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解釋,葛蘭姆是一個只有高中畢業,靠著自我進修,改變世界的女人。


 


她所有的劇碼,都是在形容她自己,一個好鬥又好強的女人。因此,葛蘭姆舞作的主人翁不是美國拓荒先民,就是希臘悲劇人物,貫穿她一百八十齣作品的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奮鬥精神。


 


正如葛蘭姆在自傳《血的記憶》裡對自己的形容:「所謂『命定狂熱』是指天生注定要對某樣事物有不計代價不問辛苦的狂熱。」「葛蘭姆的故事,就是許芳宜的故事。」林懷民說,芳宜為了跳舞可以不吃、不喝,她是個不跳舞會死的人。


 


這位被譽為瑪莎‧葛蘭姆傳人的許芳宜,憑著對舞蹈的狂熱,舞出一片天,也扭轉了父親擔心她只能當工廠女工的命運。


 


許家父女,譜寫逆境成功傳奇


 


「我在父親身上,看到了一股勤勉、刻苦耐勞的台灣精神。」許芳宜說,開藥店的父親,每天固定清晨六點開門,半夜十二點才打烊,硬是把小藥店經營得像7-Eleven。「爸爸是我背後的推手,」許芳宜從小就佩服父親的毅力。


 


家裡貧窮,小學畢業,許祈財十三歲就當起藥房學徒,一個月薪水四十元。十年後,許祈財以父親標會幫忙籌來的一萬一千元,從四坪大租來的小店面南興藥房起家。


 


如今,許祈財住在三百坪的宜蘭市區房子裡,開著黑色賓士S320轎車。他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在的高爾夫球友,一年有三百五十天一起打球,更曾是推出百億元建案的北城建設公司董事長。


 


當了十年藥房學徒,許祈財創業初期沒錢,藥房的藥罐子全是空盒子,沒有一顆藥。客人來,許祈財只好請客人喝茶、抽菸,再請弟弟去別間藥房拿來賣。


 


創業成功後,他沒忘記自己貧窮的過去,總是熱心助人,曾擔任生命線國際總會理事長。此舉也讓他被推薦擔任宜蘭社區大學董事長,協助宜蘭人受到更好的教育,擁有像他一樣自力脫貧的機會。


就算摔跤 也要抓回一把沙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03


整理者:劉佩修、王茜穎


 


在港科大發展藍圖封面上,有個人類踏上月球的腳印,如同朱經武不斷在新領域,留下意義非凡的足跡。


 


他繫正紅領帶現身舞台。燈光漸暗,投影機在他身後打出一行字:「Life without dream is dull(沒有夢想的生命是黯淡的)。」


 


身兼科學家與教育家的朱經武,儘管多重身分,生活卻出奇的簡單——每日中午吃相同的三明治,服裝千篇一律,永遠的藏青色西裝外套、米色卡其褲,以及象徵「快樂、積極」的紅領帶。


但他的夢想卻不簡單。科學方面,一九八七年,他領導的科學小組成功利用液態氮,將超導溫度提高至攝氏零下一百八十三度,敲開高溫超導研究的大門,被《紐約時報》與《今日美國》評為「科學界的超級巨星」、「令世界改觀的睿智人物」。


 


教育方面,他上任六年內,三度獲選香港最佳大學校長,並將科大的世界排名推升至五十八名,遠超過台灣大學的一百零八名,以及落在兩百名之外的清華大學(編按:取自《泰晤士報》二○○六世界大學排名)。


 


愛作夢的小孩 小五自製收音機,偷偷收聽對岸電台


 


年過六十的他,個頭不大,卻精神抖擻,嗓門宏亮。他率性自在的半倚著講台,向聽眾演講:「我們為何在此?人為什麼要有夢想?」


 


從小,他就喜歡走別人沒走過的路,作不一樣的夢。


 


他出身中國湖南,在台中縣清水鎮長大,十歲不到的個頭,一天到晚跟在維修飛機的父親後面,看他修理機械,擔任小助手。父親認為,「西方的富強與科技相關」,此觀念深深影響著他;但真正體會科學發明的快樂,卻是國小五年級的一段經驗。


 


當年有錢人家才買得起收音機,住眷村的他卻夢想自己有台收音機。好不容易等到農曆春節,他領到小紅包,騎上單車奔到清水鎮上爛鐵攤,買一捆回收舊線圈,回家拆下漆包線,開始他的科學冒險。


 


「礦石收音機裡面有一種小礦石,你找到一個對點的話,普通廣播是震盪的,很多廣播你聽不到,整流再直流才聽得到,」他組著組著,突然間,自製收音機發聲了,而且,還可以聽到對岸「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軍中電台」的聲音!


 


眷村長大的孩子,深知收聽「共匪」廣播的違法性,他沒有告訴父母,把這小小的喜悅深藏心中。因為沒人敢聽、也沒人聽得到,因此光是「聽到」這件事,就夠讓人雀躍的睡不著覺。那一陣子,他常常晚上被子一蓋,耳機一掛,躲在棉被裡收聽。「喔,那是非常exciting,但是那不能講,就是心裡很高興!」


 


那是藏在心的快樂。一台礦石收音機為他開啟了一個未知的新世界,一個鮮少人能到達的境界。


 


敢冒險的少年 把自己當導電體,鳳梨罐頭做出馬達


 


然而,在創新的道路上,布滿失敗與危險。


 


其後,清水國中生朱經武計畫以自製馬達參加科展,從破銅爛鐵店買了漆包線、磁鐵,再到附近鳳梨廠撿個舊罐頭,把鐵皮剪成馬達中間轉動的部分,左右手各拉一個電擊,把自己當成導電體,就這麼試了起來。


 


電流從指尖流過身體,馬達開始轉動,拿著電擊的雙手也跟著麻酥酥,「那時候真的很高興呀,居然真的可以轉起來。手這麼抖還覺得很舒服,其實是被電到了!」


 


他笑說,現代父母若看到孩子這樣,一定嚇得魂不附體。「我同意盡可能注意安全,但,你要走到一個未知的世界裡,有很多未知數,這未知數裡面有些危險。如果我們想要樣樣百分之百的話,那社會不會進步的。」


 


朱經武強調,個人與社會都要有「risk taking(承擔風險)」、包容挫敗的心。因為,「常常失敗裡面才有成功。」


 


不怕失敗的科學家 實驗器材化成灰,卻激發新研究方法


 


從小,朱經武的母親告訴他一句話:「就算是摔跤,也要抓回一把沙。」在他心中,任何事都有所得,就算是失敗,也要從失敗中求取經驗,切莫浪費。母親的失敗哲學,養成他從失敗中看機會的樂觀心態,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他說自己「失敗的經驗比成功的經驗還多」,但就算失敗,也會「抓回一把沙」。


 


令他留名青史的「高溫超導體」研究成果,就是建築在失敗之上。


 


一九八六年,當他與研究團隊埋首提高超導溫度時,瑞士科學家卻早先一步,將超導溫度由攝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提高到零下二百三十八度。研究結果公布時,「我們是非常失望、沮喪的,心想,為什麼我們也朝那個方向走,卻被他們打敗了?」但是,他馬上回過神來,告訴自己:重複他的結果,然後做得更好。


 


先前,朱經武研究小組已經發現有些不純(排列不整齊的晶體)材料有高溫超導現象,當瑞士人搶先一步後,朱經武決定做出純的材料,也就是整齊排列的晶體(單晶)。做單晶必須用白金坩鍋,一個白金坩鍋要價近一萬美元,非常昂貴,朱經武有三個。然而,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一天早上,他開啟實驗室大門,驚見兩個白金坩鍋因化學變化竟成灰燼!


 


二十年後,他仍忘不掉那天早上的錯愕,「我還記得很清楚,門打開,兩堆灰。」


 


這兩堆灰,成為日後成功的踏腳石。


 


只剩一個白金坩鍋,等於培育單晶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但卻開啟他不走傳統路線的勇氣。傳統方法是做出純的單晶樣品,接著研究裡面的物理現象,再推論下一步怎麼走。但這兩堆灰卻促成一個關鍵的決定:改變傳統的研究方法。他回頭正視那些不純材料出現的超導訊號,嘗試是否有機會。


 


同年十二月底,他將溫度提升至攝氏零下二百二十三度。一九八六年的最後一天,《紐約時報》以頭條搶先報導:「兩大團隊(休士頓大學朱經武研究團隊與貝爾實驗室)在電導率領域有重大突破!」


 


接著,一九八七年三月,他寫下物理史上的新頁:成功將超導體溫度提升至攝氏零下一百八十三度。當晚,他興奮得睡不著覺,彷彿重回童年時成功組裝收音機、那種說不出的快樂。三月十八日這天被稱為「物理學的烏茲塔克」(Woodstock of physicsWoodstock是美國著名搖滾音樂節),他在紐約希爾頓飯店召開的物理年會發表研究結果,轟動全世界。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一句話對他影響至深:「沒有一種滿足,比你第一個人到達那個地方,來得更大。」在他心中,當一個科學家,就是希望能「呼吸沒有人呼吸過的空氣,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二○○一年七月,他的科學生涯出現重大轉折。在香港科技大學董事會、前香港特首董建華等力邀,並允諾他兼顧美國實驗室之後,他接下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開啟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接掌科大後,他飛往世界徵才,使科大教授來自三十五個國家;他更與香港另七家大學校長連袂至中國大陸招生,用高額獎學金挖角內地狀元。二○○六年香港科大錄取了五名內地狀元,兩名來自北京,兩名來自廣東,一個來自四川。這些全中國的頂尖人才,不惜捨北大,來科大。


 


發掘人才的教育家 不要考試機器,破格讓資優生進科大


 


去年,科大破格錄取中五生陳易希。陳易希在英特爾(Intel)的國際科學與工程大賽(IESF)中獲獎,獲得一顆小行星的命名權,但會考成績未達入科大標準。朱經武獨排眾議邀他入學,因他堅信大學不該只要會考試的機器,要給資優孩子機會。


 


現年六十六歲的他,有四個大夢:一、找到室溫超導體;二、發現新的物理現象;三、將超導應用到電上面,催生新一波的工業革命;四、在科技大學建立高等研究院。高等研究院的構想是,邀請優秀科學家常駐,使香港科大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創新平台。


 


二○○五年,朱經武公布科大未來十五年發展藍圖,文件封面上印著人類踏在月球表面的第一個腳印。首位太空人是朱經武最愛的角色,他不斷嘗試在新領域裡,踏下第一個意義非凡的腳印。


 


演講末了,投影片停格於清朝詩人王國維的詩句:「四時可愛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朱經武說,四個夢當中,若有一個夢實現,「我就年輕了,可以像少年一樣的狂。」點燃他人生的發電機,正是那不怕建築在失敗之上,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呼吸第一口新鮮空氣的熱情。


 


小辭典 高溫超導


 


超導指的是材料在達到某個溫度時電阻為零,目前最高超導溫度是零下183度,但為了應用在ㄧ般環境,找到室溫超導是科學家最大的夢想,亦即在室溫下,即可達到無電阻的超導特性,如實現零能源耗損的電力傳輸系統、製作超導磁浮列車等。但這個夢自1987年至今未有具體突破。


2007年5月12日 星期六

張忠謀:經濟成長 面臨九大挑戰

 更新日期:2007/05/12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11)日發表「經濟成長之新挑戰」專題演講,他認為,21世紀的台灣經濟將面臨九大新挑戰,這些新挑戰將帶來三大影響,包括社會成本與企業成本都必須重估,政府角色也將愈來愈吃重。


張忠謀表示,迎接新挑戰,每個國家都要正視都會遇到經濟成長極限,要打破極限,可經由改革教育、法令規章、軟、硬體基礎建設與重整價值觀來達成,以下是演講摘要:


大國經濟 可能衝擊台灣


21世紀的台灣經濟,將出現九大新的挑戰,這些挑戰,也是台灣成長極限需要突破的地方。


首先,能源、水、其他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不是過去所認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導致自然資源昂貴,尤其環境的破壞與大氣層的破壞,更會影響經濟發展。


其次,大國加入全球經濟,對全球包括台灣都是很大的衝擊。這大國最主要是大陸,第二是印度,其次就是俄國與巴西。大陸與印度這兩個國家加入世界經濟,對所有全世界不只是台灣,都有很大的衝擊,但這衝擊不完全是壞的,可以說是有好有壞。


壞的衝擊,就是人力與人才的經濟更加競爭,尤其大陸與印度,不只是在人力、人才,還有土地與資本,將使全世界的競爭更為白熱化。但好的方面就是,這塊市場成長很快,絕對不能忽視。一個多月以前,英特爾宣布要到大連建廠,並不是利用當地的「人力」,而是利用當地的「人才」,以及看好當地的市場。


後照鏡現象 高期待高失望


再者,人口老化的情況,使得社會福利愈來愈受重視,這會讓經濟成長變慢。目前已開發國家生育率都很低,像大陸一胎化制後,試想20年到30年後,一個孩子要養兩個人(父母),負擔會是非常重,加上國家愈來愈重視社會福利,尤其醫療費等,都會加重社會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有一種「後照鏡現象」,新一代對下一代期待提高,很多年輕人都希望小孩要比他的爸媽好,等他的小孩長大,他的小孩又希望下一代更好,這種期待提高,將來免不了失望,這種失望,也是經濟成長的新挑戰。試想,若企業裡頭有九成都是處於失望的人,對經濟並不太好。


我們也看到「M型社會」的來臨,讓少數人財富收入很高,我認為,這會造成中產階級減少,而中產階級減少,不但是民主最大的敵人,也是安定的最大敵人,中產階級減少絕對會限制經濟成長,會導致社會不安定。在這部分,企業可扮演很大的力量,企業如何把M型社會消除,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再只是提供「一個工作(a job)」,而是要提供「一個好的工作(a good job)」。


最後來談的職業的多元化,現在的年輕人選擇職業越來越多元,例如避險基金、私募基金、或職業股東,現在職業股東也是一種職業了(全場大笑),這也是經濟挑戰的一大重點,尤其大家傾向尋找高報酬、低風險的工作,這是知識經濟的後果,卻也因此導致經濟變數增加,衍生出許多經濟新工具,結果國家法令接不上,台灣本來就已經不夠接軌,現在又沒有法令銜接,也會是經濟的新挑戰。


在知識經濟時代,也有很多人運用別人的知識達到經濟目的,例如避險基金與私募基金,這並不犯法喔。我有次遇到比較熟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我說你這個東西好像是有點取巧,他馬上回答,「我們是賺錢行業,並不是哲學家行業」。這是一個知識經濟、職業多元化的結果。


我想,要迎接新挑戰,就是要善用機會,避開威脅,21世紀的台灣,面對這些新挑戰,將帶來社會成本重估與企業成本重估,所有社會與企業都要用新眼光來看這些成本,而且會較以前高很多。在重估社會成本、企業成本之前,政府角色將愈來愈重,包括福利、環境的維護,政府的角色不可忽視。


M型社會 導致社會不安


當然,迎接挑戰更重要的就是要面對成長的極限,成長極限永遠是一個問題,但要突破並非不可能。台灣目前最必須要做的就是教育改革,我們的教育一直到現在還是職業教育,雖然職業教育是基礎且必要,可是大學教育,應該是要訓練創意,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及培養終身有計畫、有系統、有紀律的學習習慣。


其次,法令規章對我們的經濟是阻礙的,台灣的法令規章常常訂得很嚴,卻執行很鬆,這就是可以突破的部分,至於一些文化基礎建設的改善如政府效率、企業接軌制度等,也能讓經濟極限有所突破。


最後一個是價值觀的重審,我想,能夠降低權力跟財富的價值,而提高「大我」的價值,不但是最高價值,一個人若能多為大我,也就是替家庭、公司、社會與國家、世界想想,降低金錢與權力價值後,將有效讓經濟成長邁向一大步。


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刷牙的好時機在「餐後」

uho優活健康網 更新日期:2007/05/06


口香糖和漱口水有用嗎?那只是暫時壓壓味道。細菌一樣存在口中,只要五分鐘,臭味就回來了。總不能接吻前都請人家等一等,等你吃完口香糖,熱度都過了,而且別人找你說話時,總不會永遠是吃口香糖的時候吧。


以中國人來說,首先不要迷信吃中藥降火氣可以去除口臭。我看過滿嘴牙垢結石的人,說要吃中藥治口臭,這是中國人的「東亞病夫症候群」,不喜歡刷牙只想用吃藥治口臭,不喜歡運動只想用吃藥補身體,我們如果改不了又懶又愛吃的習性,身體是不會健康的。口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口腔問題產生的,全身性疾病只有極少數會導致口臭。


幾乎所有人每天的日程表一開始就是「刷牙、洗臉、吃早飯」,一開始就大錯特錯了,刷完牙馬上吃早飯,那牙是白刷了,更可惜的是,這是許多人一天中唯一的一次刷牙,也就是說許多人根本等於整天都沒刷牙。正確的刷牙時機是在餐後,每吃完東西就應該刷牙。這是硬功夫,別覺得辛苦,習慣以後不刷還怪怪的。況且省掉許多找牙醫的時間和金錢,去泡妞或交男朋友不是比較划算嗎。


口腔內有一些藏污納垢的死角必須清除,例如蛀牙和不密合的假牙裡面會累積許多食物殘渣,日久發臭,刷也刷不到。所要找牙醫去除這些死角。


牙周病也會口臭,台灣有九成的人有嚴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嚴重的牙周病日語叫「齒槽膿漏」,從口腔牙肉和骨質中不斷的滲出濃血,用力吸吮牙齒時若有血腥味,這時口氣一定很不好。嚴重的牙周病,其口內壞死組織的面積攤開來相當於一個手背大小的爛瘡,若這爛瘡長在手背上,腥臭的濃血不知要引來多少蒼蠅,同樣的爛瘡在嘴巴裡,許多人卻渾然不知。徹底治療牙周病甚至可以降低心肌梗塞、胃潰瘍及流產、、、等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機率。


資料來源:Dentway 德威牙醫集團景美院區 曾雍威 醫師


《破除迷思》吃素比較不會罹癌? 釐清癌症與飲食的迷思

時報資訊 更新日期:2007/05/07


癌症病人是不是要吃生機飲食?吃素是不是比較不會得癌症?癌症一直蟬連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和信醫院營養室主任王麗民參與衛生署癌症防治飲食宣導計畫,在全國各地舉辦了20場防癌講座,在與現場聽眾的互動過程中,她發現國人對於癌症的營養攝取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以下是民眾較常出現的疑惑。


Q:癌症病人適合吃生機飲食嗎?


A:很多癌症病人最後辭世,並不是因為被疾病打倒,而是因為無法正常進食,營養無法供應身體所需;根據統計,因為「吃不下」病逝的病人,在癌症病人死亡人數中佔了40%。


影響癌症發生的原因很多,飲食是其中之一,在罹患癌症後需以均衡飲食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不能完全改採生機飲食,否則可能反而使營養不均衡。


Q:吃素食是不是比較不會得癌症?不吃肉就不會得癌症?


A:影響癌症發生的原因很多,除了遺傳因子外,生活壓力、環境、食衣住行都可能影響。吃素食的人要注意,素食中可能含有許多添加物,例如:豆腐豆製品可能加漂白水,青菜中可能有農藥,尤其是,如果吃素吃的都是加工品或油炸物、缺乏蔬果類,並非均衡健康的飲食。


不過,一般來說,素食會攝取較多蔬果,天然蔬果中含有植物性化合物,可增加體內抗氧化能力,避免過量致癌物堆積在體內,如果飲食均衡加上適度運動及規律作息,相對上得癌症的機率就會較小。


Q:馬鈴薯發芽後真的有毒嗎?地瓜、洋蔥及蒜頭發芽可以吃嗎?


A:馬鈴薯發芽是整個馬鈴薯都不要吃了,因為雖然只看到部分長芽變青,但整個馬鈴薯內部已經起變化了,含有一種神經毒素,所以馬鈴薯發芽的確有毒,而且整顆都不能吃了。


地瓜、洋蔥及蒜頭這些食物雖然發芽則不會像馬鈴薯一樣產生毒素,但是這些食物會發芽也表示已經放很久。建議大家多攝取新鮮的食材,這些食材雖然易保存,不要一次購買太多。


Q:香腸會致癌嗎?自己醃製沒加防腐劑的香腸呢?


A:在製作香腸與保存過程,通常會使用亞硝酸鹽來做為防腐劑,以抑制可能產生的肉毒桿菌毒素,並使香腸更加美味,一般在安全用量範圍內沒問題,但因顧慮亞硝酸鹽有致癌危險性,所以不鼓勵多吃。而且,醃製的食物原本就不應經常食用,建議適量就好。


2025-08-29

2025-08-29 股價創波段新低:1101 台泥 最低價:22.35 收盤價:22.45下跌:0.35 成交量:41530 2025-08-29 股價創波段新低:1464 得力 最低價:11.00 收盤價:11.00下跌:0.2 成交量:1206 2025-08-29 股價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