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張忠謀:大學生要做的十一件事

天下雜誌 作者:張忠謀 2007.11.07 384


邁入15-24歲,有什麼關鍵能力需要培養?張忠謀為您解答。


 


大學四年,我認為大學生應該要多花心思在十一件事情上:


 


首先是「養成一個終生的、健康的生活習慣」。


 


假如你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那很好,希望你繼續維持;假如你尚未養成這個習慣,那麼請好好把握十八歲這個年紀,因為這近乎是最後的機會。錯過了大學四年這段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時期,以後要再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恐怕將更不容易。而沒有健康,一切都不用談。況且,現在大家醫學的知識比起五十年前更豐富,醫學也有很大的進步,保健知識比起我十八歲時候好多了。


 


健康生活的習慣包含了運動,經常運動不一定是要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運動家或者校運選手為目標,而是養成一個習慣,把運動當作健康生活的一部份。


 


第二件事是「培養志願」,為自己許一個更細微的志願。


 


例如,你未來要走哪一個行業?要在政治上、法律上、科學上、學術上還是到企業界?這個就是志願。


 


假如目前尚未決定志願的話也不用太擔心,這往往是大學二、三年級甚至於是更後面才能做決定的事。但希望你在這大學四年裡儘早有自己的志願,這樣就可以決定你要在哪些事情上下功夫、花時間,也可以早一點知道自己事業的方向、人生的方向,進而知道自己要在什麼學問上多努力。


 


志願可以分成學術上的志願與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學術上的志願就至少是一門主修,無論物理、化學、電機、機械都好,甚至是寫作等藝文方面的志願,都屬於學術上的志願。


 


除了學術以外的其他志願則屬於非學術相關的志願,範圍更廣。例如:當立法委員、到公司裡頭作經理、工程師、總經理、當律師等都是非純學術的志願。 無論是哪一類的志願,一旦有了志願以後,學習會比較有方向。


 


第三,要「用功學習」。


 


假如你們的志願是學術志願,是未來想當教授、做研究,那麼你們盡可能花百分之一百學習的時間專注在專門的領域上。


 


若是政治、法律、企業、工商業、服務業等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則建議你們頂多在專業領域上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即可,另外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的時間則可以用來學習與你們的志願相關的東西,但不在你的專門領域裡頭。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志願是在企業裡頭工作,而你的主修卻是電機系的話,電機是你吃飯的本錢,你得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電機的領域裡頭用功學習;另外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因為你預備到企業界做事,所以你要了解包括電腦、資訊、半導體、通訊等資訊,閱讀國內外報章雜誌、相關行業的新聞報導;除此之外,你也得花點時間學學會計、財務、行銷,看看企業是如何競爭,甚至應該注意一下這個行業公司的股價,還有股價漲跌波動的理由為何?


 


假如你預備以政治來作為志願,那更有一套經典式的學習領域,包括:飽覽歷史、地理、語文方面的書籍,還有閱讀傳記,這是作為一個政治人非常經典式的訓練。


 


第四個,「學習的時候不要背書,要徹底瞭解」。


 


無論是看書或是閱讀其他資訊,有時候不是一本書,而只是論文中的幾個段落或是幾頁內容,都要徹底瞭解。徹底瞭解比你看了多來得重要。而且千萬不要僅靠你的記憶力背書,背書只是通過考試的一個辦法而已。


 


你目前的人生已經通過了種種考試,之後的人生不是挑一個習題或者寫一篇短文的這種考試。未來你人生中的每一天可能都在考試,但那些考試是需要徹底瞭解與融會貫通的。


 


以我自己為例來說,我的學士跟碩士都是主修機械,可是我一進產業就是進入半導體業,剛開始我對半導體業是一竅不通。可是我的物理相當好,於是我買了一本當時半導體的經典著作,是William Shockley的一本書,有兩百多頁,我花了四、五個月的時間從頭到尾徹底地學習與瞭解。


 


那時年紀輕,大概二十四歲。白天我在生產線上做事,晚上則花好幾個鐘頭看半導體的書籍。白天的工作雖然讓我對半導體有基本的認識,但實際上對我的半導體學問幫助不大,我的半導體知識主要是靠晚上幾個鐘頭的閱讀而來。


 


我每天晚上頂多看這本書的十頁,有些地方看來看去還是看不懂,這時候就要找一個教師。我那個時候有一位非常喜歡喝酒的同事,跟我住在同一個旅館裡,他有豐富的半導體學問。他因為很喜歡喝酒,幾乎每天七點鐘到十點鐘都在旅館樓下的在bar裡面喝酒,所以很容易找到他。雖然是在喝酒,可是他沒有真正喝醉。我唸書這三個鐘頭中,有看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想來想去還是不懂的地方,我就去找他,我不僅可以找到他,百分之九十的問題,他也都可以替我解答。


 


學校的環境對學習很好,可是要抱著徹底瞭解的心去請教,而且要適時尋找與運用資源。


 


第五點,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在中國、台灣的文化裡比較欠缺。


 


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看了什麼文章,或者聽了一個演講就認為是這樣。看了文章或聽了名人的演講後,要去想他講的是不是事實?然後去找另外一個來源來求證。


 


第六個,「學創新」。


 


創新有很多是來自天分,但有一部份是可以靠後天培養。培養創新的途徑其實就是之前說的徹底瞭解、用功學習與獨立思考,這三件事與創新有強烈的正相關。


 


第七點,「學中文」。


 


雖然大學生的中文已經學了十八年,可是絕大部分學生的中文還是不夠好。


 


台灣中學的中文教育跟我小時候在大陸所學的十分相似,均注重讀跟寫,當然還有背書與背古文。那為什麼很多人十八歲了還不夠好,甚至到了四十歲都還不夠好?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聽」跟「講」的能力。


 


什麼是「聽的能力」?你跟人家講話,對方會有感覺,但可能沒有真正在聽,那就是對方聽的能力差。我是董事長,照理說在公司裡頭大家應該聽我講話,可是我發現常常我講了一句話後,其實我接下來有四、五句話要說,但我在講完一句後就被對方打斷了,因為他以為他知道我接下來會講什麼,但事實上百分之八十的時候他都猜錯了,這就是聽的能力不夠。


 


講話人人都會講,因為中文是大家的母語,可是「講」的能力還是有層次之別。講話的第一層能力是「詞能達意」;其次是能夠「有邏輯的解釋一件事情」,就是口頭上能有邏輯性的解釋好一件事情,這個恐怕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能夠做到。再高一層則是「有說服力地表達一件事情」,這部分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都還不到的人達得到。那最高的層次是「雄辯」,這部分一百個人中恐怕一個人都沒有。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提高聽的能力,在說話方面也能達到具說服力的層次,這是可以花時間、花功夫學習的。 


 


第八點,「學英文」。


 


英文非常重要,因為未來的五十年,甚至於更長的時間,英文會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語言。雖然要一個十八歲的人學英文已經有點晚了,但是還是可以補救。 補救的話可以從「讀、聽、寫、講」這四方面來進行。學中文要注意的是「聽跟講」,學英文則是要多注意「讀跟聽」。到了十八歲時如果你的英文講得不好,要你流利地講英文會比要你流利地寫英文還來得困難,但重要的是你能夠流利地「讀」,這對十八歲的人來說還不晚,要期許自己能夠做到讀英文跟讀中文一樣地流利,這點相當重要。


 


你可以給自己一個測驗。現在台灣翻譯的書很多,很多英文書被翻譯成中文。兩、三年以後,假如你是願意看原文書而不是中文譯本,而且能夠流利地閱讀的話,那麼你就做到了。


 


英文聽力也一樣,到了十八歲時,如果英文底子沒有很好的話,已經很難再要求英文講得流利或者寫得好,但是英文聽的能力可以再加強,把英文的獨與聽的能力訓練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九點,「學習世界」。


 


要學習全世界,不只學習台灣、大陸、亞洲。 學習世界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英文能力,假如你無法流利地閱讀英文,要學習世界就比較困難。以新聞而言,台灣報紙報導國外的新聞的量很缺乏,台灣的新聞台雖然有時候會報導國外新聞,但簡直是少到幾乎沒有。所以我曾經說過要學習世界,起步點就每天看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你會在裡頭看到不同的世界。除了國際先鋒論壇報之外,可以再看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還有美國的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


 


第十點,「學演講、學辯論」。


 


這個跟我剛剛講中英文的訓練有關,演講是講,辯論又是聽又是講。


 


電視上有很多時論者,他們的演講技巧很好,簡直是口若懸河,但是內容不見得那麼豐富,演講跟辯論需要技巧,更需要內涵。


 


第十一點,也最重要的一點,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誠」就是不講謊話,不是只對你熟的人不講謊話,而是任何時候都不講謊話;「信」就是你說要做什麼,你就會不計代價來完成。我期許大家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我認為社會有沒有提升與社會上的領導人有關。我希望你們現在十八歲以後都能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人,也是一個在誠信上不容置疑的人,誠信之外還能與別人既競爭又合作。


 


在大學的時候學會了如何既競爭又合作,希望出了校門還是能夠繼續如此,那我們的社會才會提升。


張忠謀對學習的看法

我們總認為在學時間才是我們的學習時間,以我個人為例,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加上博碩士五年,算一算也有二十一年的時間待在學校,那我到底在學校學到什麼東西﹖「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這句話可以形容我前後21年的求學生涯。


 


二年前,我開始動筆寫自傳,參考了很多昔日留下來的資料,以及三十多年前自己寫的博士論文,結果卻發現很多地方看不懂。後來再重翻過去讀的滾瓜爛熟的大學工程教科書,竟也不太看得懂。當我回顧這幾十年的工作生涯,我發現只有在工作前五年,用得到過去在大學、研究院所學的20-30%,之後的工作生涯,直接用到的部分幾乎等於零。


 


因此當我說學校生活是「一場可帶走的盛宴」時,指的絕非謀生知識的學習。「一場可帶走的盛宴」這句話出自作家海明威之口,他曾說:「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


 


為什麼我會這樣認為呢﹖我自己分析有三個原因:


 


第一,在學期間是培養求知心最好的時候,換句話,你要把握機會多方面培養興趣,無論是文學、藝術、科學都行,這就是一種求知心。


 


第二,你必須培養學習的習慣,包括終生學習的習慣。如果年輕人在學期間既沒有培養求知心,又沒有培養學習的習慣,我認為他是在浪費時間,那麼就算他考試考得再好,教科書背得再熟,我都認為沒有用。


 


第三,培養「思考能力」。學習只是一種input,如果沒有經過內化(internalize)的過程,去發展出自己的思想,那不叫思考。求知心及學習習慣是兩項基本能力,若沒能在求學階段及時培養,完全是虛擲光陰。至於思考能力則是更進一步的能力,如果想做些與普通人不同的事,非具備此能力不可。


 


事實上,普通人常掛在嘴邊的「活到老,學到老」,並非我所認同的終生學習,因為每個人所堅持的終生學習絕非是泛泛的「活到老,學到老」,而是必需具備「有目標」、「有紀律」、「有計畫」三項要素。


 


終身學習的第一要素 訂定目標


 


終生學習必須設立長期目標,也可稱做終生目標,同時也要有長則幾年、短則幾天的短期目標。舉例來說,我認為每個人都需定下「一定要能跟得上所屬行業」的終生目標,不論是醫生、科學家、工程師,都要跟得上該行業的最新潮流。像我自從出校門後,就一直待在半導體業,因此我所立的終生學習目標,就是要跟上半導體業的發展。當我處在技術的領域,我就要求自己要跟上技術的最新發展,後來轉往業務領域,我的目標就換成要跟上半導體各項業務的發展。


 


假如你在銀行界工作,能否想像30年、40年前畢業的銀行家,即使是最好學校的畢業生,日常所處理的業務也只不過是存、放款,發行政府公債、賺賺其中的差價罷了,十分簡單。我在美國做事的前十年,常有人跟我說,銀行家是最容易不過的行業,每天下午3點鐘就可以下班打高爾夫球。然而物換星移,現在銀行業的情況與過去相較有天攘之別,因為目前錢可以跨地區、跨時區流通,所以銀行業開始受到全球金融的影響,再過幾年,我相信網際網路對銀行業的轉變將造成更大的影響。倘若你不能隨時跟上最新發展,我看你的不用10年、15年,就會面臨失業的危險,而身處科技、工程領域的人,職業壽命更短。


 


我踏出校門時,根本不認識Transistor(電晶體)這個字,這不是因為我無知,事實上當時很少人了解電晶體。但是過不了幾年,情況丕變,很多人全都知道電晶體的存在,可見知識是以很快的速度前進,如果無法與時俱進,就只有等著失業的份。因此,人人都該抱持職業壽命目標是:「無論身處何種行業,都要跟上潮流」。


 


至於短期目標,範圍則大得多,因為它可以是興趣,也可以與工作職務的調動相結合。當一個工程、技術、或研發的人才,被拔擢成為經理人時,他開始需要涉獵財務、行銷等其他相關知識,如果原本沒有這些知識基礎,就要盡快設立短期目標,在未來半年內盡量地學習。這是必要的學習階段,倘若不這樣做,新職務可能無法得到完全發揮,這是每個人在工作上可以經常設定的短期目標。


 


提到興趣,以我本身為例,有一次我無意間發現,法王路易十四與清朝的康熙皇帝竟身處同一時代,他們可能不知對方的存在,但二人都同是盛世,因國情不同,導致後來發展殊異,這引起了我的興趣,因此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努力研讀兩人的歷史。而在音樂方面,我建議對馬勒音樂有興趣的人,可以把馬勒的其他曲目也拿來聽一聽,只要是有音樂底子的人,不消幾個月就可成為專家,因為馬勒的作品並不多,不像貝多芬,至少要2年的時間才夠。以上所指的是業餘的興趣。如果你對小說有興趣,也可以針對某個時代、某個小說家的作品,從事短期的研究。


 


我個人回到台灣已經14年,由於在美國住了30多年,雖然平日喜歡閱讀中文書報,一時之間對久違的中國社會仍然無法全盤認識,我心想既然要回來做事,就一定要深入了解,於是我立了一個短期目標:要在2年內充份了解台灣的政治及經濟。後來發現,我的野心實在太大了,二年的時間根本不夠,我就把時間延長3年,但是直到現在,我對台灣的政治及經濟還是不太了解,這項短期目標就變成我的終生目標。


 


終身學習的第二要素 有紀律


 


終生學習的第二個要素是「紀律」,也就是你對學習要下決心,決定要花多少時間來從事終生學習,因為學習是一件相當嚴肅的事情。以聆聽為例,其實傾聽別人講話也是一種學習。聆聽的要訣首先要「專心」,我在交大授課時,曾用一小時專門闡述「專心聽」的技巧及重要性。一般人的觀念是大家要盡力培養口才,卻忽略了聽的能力對一個人的發展,比講的能力更重要。根據我的經驗,如果聽者能完全了解講者所說的內容,那他聽的效率是100%,可是大部分人的效率卻連50%都達不到。


 


想藉由聆聽得到學習效果,第一個必要條件是專心聽以提高聽的效率,第二個重點則在於你是否能將聽到的內容,經過內化(Internalized)的過程。我隨身攜帶一本小記事簿,這是我的學習工具之一,每當我聽到一些好觀念及資訊,一定隨手紀錄下來。本子的大小需要講究,太大太小都不恰當。這樣做的好處很多,譬如為了知己知彼,我十分注意客戶的財務報表,資料來源很多,因為所有美國上市公司都會對外提供財務報表,另外也可以從Wall StreetJournal得到相關訊息,但是這些資料,如果你沒有真正記下來,沒有經過消化,還是沒有用。我有一本標準型筆記本,我在家看財務報表時,一看到重點就趕快記在筆記本,之後每個月或二週溫習一次,就像溫習教科書一樣,這就是internalize的過程。當然你不可能百分之百記得全部的內容,可是你一定不會漏掉重點--例如客戶是不是要垮台了﹖還是成長得很快﹖這你絕對會記得。有時當我與客戶談話時,他們往往很驚奇為何我知道這麼多事,我就跟他們說,這些都是公開資訊(public information),只是別人沒有注意到罷了。


 


終生學習必須有紀律、花時間、嚴肅看待。好的終生學習,絕對會影響生活習慣,我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每天會盡可能看書2小時,閱讀的內容可以是與工作相關的資料,或是客戶的財務報告,也可以做純興趣的閱讀。像我閱讀清朝、法國的歷史,聽聽馬勒的音樂,年輕時每天花4小時,現在年紀大了,只花2小時,周六、周日兩天加起來也有89個小時用在看書、聽音樂。這樣一來自然不熱衷應酬,因為有更具樂趣的事情可做。至於運動,我覺得打爾夫球的運動效率不高,不如每天在跑步機上跑步半小時,這是最高效率的運動,運動量相可抵高爾夫球的好幾倍,可見終生學習的紀律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習慣。


 


終身學習的第三要素 有計畫


 


終身學習的最後一個要素就是要有計畫,學習如果沒有計劃就會事倍功半。所謂的計劃是先設定你的長、短期目標,你要看什麼書、讀什麼雜誌、報紙,或是要跟誰說話都要有計劃。尤其是跟誰講話一定要想清楚,因為生活習慣也跟平常接觸的人具有密切關係,會決定你的交友圈,因此對要認識哪些人也要訂出一個方向。像我對經濟、趨勢的議題一直有濃厚興趣,因此交往的朋友常是學術界、經濟界人士。不過跟這些專業人士交往前,自己要先打好基礎,不然彼此的談話很難出現交集,也就毫無樂趣可言。至於認識這些人的方法,是先打聽好這些人出現的場合,找機會跟他們認識。根據我跟一些經濟學家互動的經驗,常發現報紙上對一些國際知名經濟學家的言論報導常有出錯之處。為什麼我能發現﹖因為我有興趣,平常多有涉獵。


 


此外,回學校充電也是必要的,即使很忙,每年也應抽出一、二個星期到學校聽課,即使不是正式的上課,也可多參加研討會,一年五到十次,聽的時候要嚴肅地做筆記,才能學到東西。


 


總之,學校是培養求知心、學習習慣及思考能力的地方,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一個人並不需要進大學,更不需要進研究所才能培養出這些能力。我們常看到一些從學校半途出家的人依然能做出一番大事,而且他的思想、學問比接受正常教育的人來得好,這是因為他們擁有良好的終生學習習慣。


 


我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如何鑑定一所學校的好壞﹖一般的答案是師資好、設備好,在我看來,這倒是其次。我認為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是學生,要有好同學才能培養你的求知心、良好的學習習慣,思考能力。如果有人踏出校門許久,還在談論自己的學校,除非你那時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那才值得懷念。倘若只將學校當作一個吸收知識的地方,我是不覺得有何懷念的價值。過去常看到一些四、五十歲,甚至六、七十歲的人,喜歡說自己出身某某名校,每次聽到這種言論,我總覺得奇怪,因為他們給我一種「這些學校很難進」的感覺,換言之,他們將那幾年當成生命的巔峰,以後就都在走下坡路。你會發現,那些會把名校掛在嘴邊的人,他生命的顛峰歲月往往真的就只在考上一所好學校。在座如果誰有此習慣,我勸你最好早點戒掉。


 


我今日的演講到此結束,有問題歡迎大家提出討論。


 


Q & A


Q:董事長畢業於哪個學校﹖


 


A:我是MIT的學士、碩士,史丹佛的博士,MIT並不是一個值得懷念的學校,這句話我當著MIT校長面前說過,他給我的回答是:現在的MIT已經跟以前大不相同,已經能令人懷念了。我個人的經驗是,過去的MIT並不注意培養一個人的求知心、學習習慣、或思考能力,除了技術以外,其他領域的通識教育寥寥可數。我自己的求知能力是在哈佛培養起來,在哈佛的那一年絕對是我生命中可帶走的盛宴。到了MIT以後,除了工程以外,我覺得這個學校實在很單調、無味,而且所學到的專業知識,日後在工作上用得到的地方實在是很少,反倒是在哈佛以及在中學所培養出的好奇心對我來說才是非常重要。


 


Q: 美台之間的企業文化有何不同﹖


 


A:有二個主要差異點,一是地區的分別,另外更重要的是時代的分別。當美國的企業文化已經邁進二十世紀的下半階段,在台灣,除了少數的高科技公司之外,大多數的企業文化卻仍停留在二十世紀初期。目前台灣傳統的家族企業文化,可以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找到,台灣只是晚了幾十年而已,但台灣的變遷迅速,現在科學園區的企業文化跟美國高科技公司相比,已經不遑多讓。雖然其中有一些地區性的差別,但是並不重要。


 


以放假來說,台灣很少人度假(vacation),但假日(holiday)很多,美國人則是習慣每年計劃二、三星期的長假。另外,一般人總認為美國的企業文化崇尚參與式管理,台灣則是強權專制式的管理,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地區的不同,不如說是時代的因素,因為美國在二十世紀初期也是專制式的管理。我最近閱讀1866-1946年間,老福特(HenryFord)管理福特汽車公司的做法,發現他完全採取強權管理,跟當今台灣家族企業的管理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福特認為自己對員工很好,因為他在1920年代,首開全美風氣之先,將工人的工資從一天2.5美元,提高為5美元,並在公司內部成立員工福利部門,如果員工生病,該部門會派專人探問或送花,任何員工的婚喪喜慶,福利部門的人也會參加,也就是把員工當成自家人看待,這跟台灣目前許多家族企業的做法如出一轍,只是時代至少差了五十年,但是台灣進步的速度很快。1985年我剛回台灣時,那時台灣的科技業尚不發達,仍是傳統的家族企業當道,那時候台灣的企業文化落後美國六十年;到了1999年,我發現園區的科技文化,跟美國的科技文化已經沒有太大的不同,就連傳統工業也在蛻變中,現在跟美國頂多差距三、四十年。台灣以十年的時間趕上三十幾年的差距,再過幾年,也許就不分軒輊了。


 


此外,敘薪制度(compensation)也是文化差異的一部分,關於這點,也是時代的因素大於地區的影響。我幾十年在美國親眼目睹,compensation制度從以salary為主,變成以bonus、股票為主。1985年我剛回國時,台灣還是以salary為主,當時在美國,股票、bonus的敘薪制度已經十分盛行,算一算,台灣落後美國二十年。但是台灣急起直追,目前台灣的compensation文化已經等於美國1990年的compensation文化,換言之,股票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必須強調這是時代而非地區的因素。



Q:請董事長闡述思考能力的培養方法。


 


A:我一向提倡苦思,思考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對我來說,思考能力就是很苦地去想一件事情,但之前必須要有準備,也就是要準備完備的資料,不然一定會成效不彰。所謂的思考資料來自你平日的學習、閱讀書籍、報章雜誌的心得,並將之內化的結果,然後再進入苦思的階段。所謂的苦思就是要放下手邊一切事務,專心地想。有人邊思考邊聽音樂,這對我來說絕對行不通。總之,思考第一要先有資料,沒有資料的輔助,絕對想不出什麼好東西。


 


Q:面對當今的聯考制度,許多父母常面臨兩難,不知是該重視小孩的課業,還是該鼓勵他們培養興趣及對知識的好奇心﹖請問董事長的好奇心是來自學校還是家庭的引導﹖


 


A:二者都有。學校跟家庭教育一樣重要。現在許多高中生認為考取一間好大學是他們讀書的唯一目標,而念大學的唯一的目標則是拿到文憑,這完全喪失求學的意義。我認為教育制度應該要改,而家庭則也在其中扮演不可忽視的角色。儘管大家對教育制度的不滿聲浪日益高漲,但也有相當多學生即使身處此制度,仍然培養出終生學習的習慣,可見只要有心,制度並不能封殺所有人。當然,制度如果能進一步改善,促成更多人領略學習的樂趣就更好了。


 


Q:我是一個老師,想請教董事長,教大學生到底要注重深度還是廣度﹖


 


A: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如果是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廣度應該優於深度。可是這有例外。如果有學生對某門學科有特別的天賦與興趣,並已立下日後的目標,他在大學就應該往深度鑽研,像李遠哲院長就曾經說過,他在中學時代就已經確定要當化學家,但像我這樣的人,在中學時代,還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志向,所以在大學最好廣泛涉獵,把深度留到碩士、博士階段。我很欣賞長春藤名校的通識教育,可惜的是,只有長春藤名校的學生可以藉通識教育的訓練,在畢業後找到好工作,如果其他學校的學生依樣畫葫蘆,卻可能面臨失業的危險。我以一個家長的身分,將自己教導小孩的經驗跟大家分享:我將女兒送到注重通識教育的長春藤學校讀大學,現在她不是一個專門的學者,可是她的人生非常快樂,享受很多的樂趣、興趣。她會花時間研究、思考事情,雖然賺的錢不多,也不是什麼專家,可是她很快樂。如果當年她大學畢業後,能夠再多忍耐一點繼續深造碩士、博士,那就可以又有興趣,又能當專家了,可惜她沒有這樣的耐心,大學畢業後就出來了。雖然她現在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可是擁有廣泛的興趣,人生非常快樂,價值觀也很正確。


 


Q:學歷跟成功有無必要關聯﹖


 


A:何謂成功的定義﹖如果以錢來衡量成功,我覺得錢跟學校學習、終生學習並沒有太大關係,一個人即使沒有學習的習慣,沒有終生學習的成果,還是可以賺很多錢,因為賺錢跟其他因素的關聯性比較大。然而,我深深認為,以錢來衡量成功是一件大錯特錯的事。以我女兒為例,我認為她很成功,假如有人說她不成功,我一定會跳出來替她申辯。因為她的人生既美滿又快樂,儘管她並沒有賺到很多錢。另外,許多我很尊敬的學者,他們賺的錢也不多,可是他們在我的眼裡非常成功。因此,錢不能拿來當作衡量成功的標準。在我看來,只要一個人快樂、滿足,有成就感,那他就是一個成功的人。


 


張忠謀:大學生要打破的三大競爭力迷思!

天下雜誌第410期 採訪/李雪莉、謝明玲


 


去年,張忠謀在交通大學新生入學演講時,不斷強調這一代大學生,畢業後會面臨的世界。「我可以保證,這個世界會跟你父親、二十幾年以前,讀大學之後所面臨的世界完全不同。」


 


當競爭較以往快速、競爭也較以往全面時(跨國間人才、企業、國家間的競爭),張忠謀提醒大學生要打破三個迷思,才能清楚掌握未來的潮流。


 


迷思一,認為頂尖大學畢業就是鐵飯碗的保證。二十五年前,台大、交大畢業可能有很高的成功機率,但現在就不一定了,完全要靠以後的努力。


 


迷思二,以為「自己的競爭舞台只在台灣」。和我們競爭的對手是全世界的人。


 


迷思三,以為「不必創新也會成功」。過去,即使你模仿、重複以往的模式,如果效率高,還是能維持相當的成功。但現在必須要創新,才會有不平凡的成功。七十七歲的張忠謀有著豐厚的人生歷練、收納了全球視野;這一代年輕人如果能站在這位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


 


(以下是這次專訪內容:)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年輕人真的要把自己的競爭力增強。不只是要加強自己在台灣的競爭力,也要提升在世界的競爭力。


 


我去年曾分享過「大學生要培養的十一項能力」,分別是:養成終身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志願、用功學習、學習時要徹底了解、學會獨立思考、學創新、學中文、學英文、學習世界、學辯論與講演、做誠與信的人。


 


其中,我認為一個好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想在各行各業頭角崢嶸、立志成為領導人的年輕人,更要建立良好的價值體系。


 


台灣大學生缺少領導能力


 


大學生也應該有此抱負,自許成為未來社會的領導人。


 


如果大學生有成為領導人的目標,則必須擁有更全面與通才管理(general management)的能力。另外,基本能力與管理能力,我想跟年輕人分享,一個讓我終身受用無窮的能力,就是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不只是 「活到老、學到老」


 


我認為「終身學習」不同於一般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因為單純只是「活到老、學到老」太無目標、太無紀律、也太沒有計劃。


 


終身學習必須是: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而這些是有步驟可循的。以我為例,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爆發,我就把了解金融危機當作我學習的標的。這是有目標。


 


有系統指的是,只要是能幫助我了解金融危機的所有的東西,我都拿來看,就包括《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鋒論壇報》,還有《經濟學人》、 BusinessWeek》、《Fortune》。儘可能掌握和了解與金融危機相關的知識與影響,了解它為何發生、它如何引爆經濟的不景氣。


 


至於有紀律,就是每天看。此外,「終身學習」依時間的長短還可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就我個人而言,自己設定的長期終身學習目標,就著重於對美國經濟、政治、還有全球半導體產業動態的了解。


 


至於「終身學習」的短期目標,可以在一、二年,或再長一點的時間中,得到顯著成效的學習。我舉個大學生很關心的如何學好英文為例。雖說一般人過了二十歲以後要求將英文說得好並不容易,但是若是要在短期內進步到可以輕鬆閱讀英文書報雜誌的程度,透過訂定短期的「終身學習」目標來改善,是很值得大家一試的。


 


但「終身學習」的目標,不見得一定要如前面幾個例子一樣嚴肅。我們也可以在文學、藝術、音樂當中選定目標充實人生。


 


培養自己、訓練自己


 


除此之外,我也想要提醒現在的大學生,專注在學習,注重自我培養。


 


對台灣的學生來說,進好學校還是困難,但從學校畢業卻很容易;好像上了大學,不見得要用功念書。


 


東方學生太依賴外來的刺激與要求,好像一定要透過外在的系統或規範來訓練自己。美國是不講這一套,他們比較注重自己培養自己、自己訓練自己(self- development)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原因。如果年輕人能及早建立起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的終身學習習慣,在畢業後的日子裡,你依舊會持續的成長。


 


面對不確定的競爭,我鼓勵學生從十八歲開始就要試著面對世界;不要以為就業才是面對世界,你要及早向外開展,了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世界如何改變,而這些改變如何影響你與周遭的事物。慢慢從家庭的保護中獨立,才有可能真正習得生活的、學習的獨立。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累了嗎?多吃B群食物

自由 更新日期:"2008/11/05


常覺得疲勞的勞工朋友,不妨多攝取鈣、鎂、鐵、鋅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含量豐富食物。


此外,如果是工作靠勞力,需要解除腰痠背痛、膝蓋痠軟等,則可以杜仲、生薑、山藥、續斷分別3到5錢,加水1000到1500西西煮開,水滾後轉中小火煮15分鐘,濾掉藥渣,當茶飲使用。有肩頸痠痛者可以使用葛根與桂枝,製作方法也一樣。


2025-08-29

2025-08-29 股價創波段新低:1101 台泥 最低價:22.35 收盤價:22.45下跌:0.35 成交量:41530 2025-08-29 股價創波段新低:1464 得力 最低價:11.00 收盤價:11.00下跌:0.2 成交量:1206 2025-08-29 股價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