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不生病的生活

書名 : 不生病的生活


作者 : 新谷弘實 劉滌昭


出版社 : 如何


 


「不生病」的關鍵,首先就是「喝好水」。大家千萬不要因為暑氣難當,就大口大口的灌啤酒,而要選擇喝好的水,切實補充水份。


 


人有所謂的「面相」,我將這種胃腸內的狀態比喻為「胃相」和「腸相」。對胃相和腸相影響最大的,就是飲食和生活習慣。


 


第一章    相信常識是危險的


疾病不是神給我們的考驗或懲罰,而是不良習慣不斷累積的結果。


 


一般宣稱有助健康的方法中,實際上卻有不少會危害健康。特別是與飲食有關的健康法,很多反而有危害健康之虞。例如下面這些健康法,你是否深信而且正在實踐呢?


(1)  為了胃腸健康,每天飲用優酪乳。


(2)  每天飲用牛奶,以防止鈣質不足。


(3)  水果容易發胖而少吃,藉營養補充劑來攝取維生素。


(4)  攝取高蛋白而低熱量的食物。


(5)  飲用富含兒茶素的綠茶作為主要水分來源。


(6)  為了除去自白來水中殘留的氯,水要煮沸後再喝


這些都是一般人認為對健康有益的作法。但是由擔任胃腸內視鏡醫師的我來看,這些卻都是會使胃相和腸相惡化的「錯誤健康法」。


 


「麥高文報告」完全巔覆了當時美國人對食物的常識,並將日本元祿時代以前的食材定義為最理想的食物。元祿時代以前的日本人以未經加工的糙米為主食,再配上季節蔬菜或海藻類,動物性蛋白質則從小型魚介類中攝取。


 


不吃肉身體很難健壯的說法,也是騙人的。例如大象和長頸鹿的身體,是獅子、老虎的好幾倍,牠們都是草食動物。不過,大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能加速人體的成長卻是事實。近年來,青少年的成長速度較快,推測就是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增加的緣故。但是要注意不要落入肉食的陷阱裡了。「成長」的現象在超過某個年齡之後,就會改稱作是「老化」。也就是說,能加速成長的肉食生活,換一種說法,就是加速老化的飲食生活。


 


肉食破壞腸相最大的原因,是它缺乏食物纖維,同時含有大量脂肪和膽固醇。持續攝取肉食,腸壁會逐漸變硬、變厚,而且因為缺少食物纖維,糞便的量也較少。為了排出這樣少量的糞便,腸子必須過度的蠕動。也就是說,腸子因為過度的蠕動,構成腸壁大部分的肌肉會因為經常鍛鍊而增厚。結果,導致腸子變硬、變短。腸壁變厚,內腔則變窄。變硬、變窄的腸子,內壓會增高,加上大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使得腸子周邊的脂肪層變厚,對腸壁的壓力也加倍了。腸內的壓力提高,會將黏膜由內往外推,而出現所謂「憩室」(diverticulum)的現象,形成袋狀的突出物。這時,連非常少量的糞便也很難在腸內前進。結果,在腸子裡累積成為宿便。糞便常附著在腸壁上,但如果腸壁上有憩室的話,宿便會進入袋狀的凹陷處,更難排出。累積在憩室內或褶皺之間的糞便會產生毒素,使附近細胞的基因發生變化,形成息肉。息肉繼續成長,就可能成為癌症。


 


胃不舒服時立即服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只會加速胃的惡化。


 


要防止火燒心,只要避免胃酸逆流即可。首先,切勿暴飲暴食,並減少菸、酒、咖啡等。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是盡量在就寢前的四、五個小時用完晚餐,睡覺時讓胃保持淨空狀態。


 


我們常視吃藥為家常便飯。在此,我希望大家記住一點,所有的藥物基本上都有害健康。


 


我對剛接受完胃部手術的病人,一開始就供應普通伙食。為什麼普通伙食比稀飯好?只要瞭解酵素的作用即可明白。普通伙食的好處,是需要充分「咀嚼」。咀嚼可以促進唾液的分泌。唾液中含有消化酵素,藉著咀嚼,酵素與食物混合,可順利分解食物,幫助消化與吸收。稀飯呈糊狀,無需費力咀嚼即可吞嚥,由於未混合充分酵素,因此不易消化,反而是需要咀嚼的普通伙食消化良好,形成了十分諷刺的結果。我有時在胃部手術的三天之後,就提供病人一般的壽司,但會叮嚀病人: 「每一口要咀嚼七十次。」不僅限於病人,對一般人而言,充分咀嚼也可幫助消化吸收,特別是沒有胃腸毛病的人,最好平常就養成咀嚼三十至五十次的習慣。


 


日本自古以來就以小魚、海藻等作為鈣質來源,才不致於因快速吸收造成血中鈣濃度上升。而且,日本在尚未養成飲用牛奶習慣的時代,骨質疏鬆症並不常見。現今也未曾聽說過,沒有喝牛奶習慣或不喜歡牛奶的人較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的說法。小蝦、小魚、海藻類都是在腸內被消化後,身體再吸收所需鈣質和礦物質,可說是比較適合身體結構的食物。


 


經常食用優酪乳,會使腸相逐漸惡化。根據三十萬例的臨床結果,我很有自信的這樣說。如果你經常食用優酪乳,糞便和排氣應該都會有強烈的氣味。這就是腸內環境惡化的證據,因為,臭味表示腸內產生了毒素。


 


第二章    健康長壽的飲食法


英語有一句格言:You are what you eat。」 直譯就是:「你是由你吃的東西來決定。」我們的身體靠每天的飲食供應養分,因此身體是健康或疾病都是日常飲食累積所致。


 


飲食所引起的癌症,並不會立即發病。過去長時間的飲食習慣,會不斷的在體內累積。因此不能因為眼前沒有發生症狀就掉以輕心。所謂「持續就是力量」,千萬不可輕忽了,「持續」不論在正面上或負面上,都能形成可觀的力量。


 


現在的醫學認為不切除癌細胞就無法自然痊癒,這也與我的看法不同。人類原本就具有很強的免疫力和自癒力,我的病人儘管淋巴腺中仍殘留了少數癌細胞,但是藉著飲食療法使得癌症未再復發,保持著身體健康,就是最好的例子。


 


紅酒、可可被認為對身體有益,就是因為含有抗氧化物質的多酚(polyphenol),大豆製品中所含的大豆異黃酮素(isoflavone)之所以受到注目,也因為它是抗氧化物質。人類為什麼會如此恐懼自由基?原因就在於自由基具有強大的氧化力(使物質生鏽的力量),而且是普通氧的數十倍.。自由基雖然大多被視為有害物質,但是它也能消滅進入生物體內的病毒、細菌、黴菌,防止傳染病侵襲,對身體具有重要的功用。不過,若自由基超過一定數量,就會破壞正常細胞的細胞膜或DNA而危害到身體。


 


愛喝牛奶的人最好改喝未經均質化的低溫殺菌牛奶,而且偶爾暍就好。原木就不喜歡牛奶的人或是小孩則無需勉強。因為,牛奶對人體沒有任何好處。


 


新谷飲食健康法建議各位理想的飲食組合是,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的比例為「八五:一五」。常有人對此表示質疑:「動物性的食物這麼少,不會缺乏蛋白質嗎?」其實不用擔心。從植物性食物中,也可以攝取充分的蛋白質。


 


植物性蛋白質也含有許多必須胺基酸。例如穀物、雜糧、豆類、蔬菜、磨菇類、水果、海藻中就含有豐富的胺基酸。若是提到海苔的營養成分中三七%是蛋白質,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驚訝,但說到同為海藻類的昆布是胺基酸的寶庫,相信一般人並不陌生。植物性食物中,大豆含有豐富的胺基酸,自古以來就有「田裡的肉」之稱。大豆的必須胺基酸含量,蘇胺酸僅稍梢低於基準值,與動物性蛋白質相比並不遜色。


 


白米因為沒有了「糠」和「胚芽」,所以泡在水中只會膨脹而不會發芽。但糙米若溫度適當,在水中就會發芽。會發芽的糙米,才是蘊含著生命力的「活的食物」。單由這一點,即可瞭解白米是己死的食物。


 


我常強調每進食一口要咀嚼三十~五十次,這樣的話,普通的食物都能完全嚼碎,很自然的下嚥。若是堅硬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則不妨咀嚼七十~七十五次。人類的身體,越咀嚼唾液的分泌越旺盛,與胃液、膽汁等充分混合後,可幫助消化。人類腸壁能夠吸收的最大程度大約十五微米一(千分之十五毫米),大於這個尺寸的塊狀物無法吸收,會被排出體外。因此,如果不充分咀嚼,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可能只有三成被身體吸收。


 


充分咀嚼反而有利瘦身。因為,充分咀嚼會延長用餐時間,血糖值在進食的同時逐漸上升,使食欲受到抑制,可防止暴飲暴食。即使不刻意減少食量,藉著充分咀嚼,吃必要的量就可以產生飽足感。充分咀嚼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殺死寄生蟲。現在已很少看到長蟲的蔬菜,但是鰹魚、烏賊、淡水魚等則可能帶有不少寄生蟲。這些寄生蟲小至四~五毫米,如果不充分咀嚼,會直接吞下肚而寄生在內臟中。若咀嚼五十~七十次,就可以在口中將它們殺死。


 


新谷飲食健康法一方面主張學習自然,同時也強調享受吃的樂趣的重要性。再一次重覆吃的方法:


(1)  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的比例為八五(~九○)(一○~)一五


(2)  整體來區分,榖物(包括豆類)占五十%,蔬菜和水果占三五~四十%,動物占十~一五%


(3)  占全體五○%的穀物最好選擇未精製者


(4)  動物性食物盡可能選擇魚類等比人類體溫低的動物


(5)  選擇未精製的新鮮食物,盡可能保持自然的狀態


(6)  盡可能不要攝取牛奶和乳製品(乳糖不耐症、過敏體質的人,以及不喜歡牛奶和乳製品的人更要完全避免)


(7)  避免人造奶油和油炸食物


(8)  充分咀嚼,勿暴飲暴食


只要瞭解自然的道理和人類身體的結構,並遵守這些要點,享受對健康有益的飲食樂趣絕非加難事。而且最好從小就養成這種習慣。若是想享受「美味」的樂趣,偶爾來客厚厚的牛排或喝上一杯無妨。飲食對身體的影響是日積月累的,偶爾放鬆一下,其餘九五%的飲食則充分堅守健康原則,奇妙酵素素依然可以維護我們的健康。


 


第三章    好習慣能塑造健康的身體


我認為人類的體質由兩個要素來決定,一是得自父母,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另一個則是自幼養成的「生活習慣」。


 


承襲了父母「吃好的食物」「正確的吃法」「好的生括習慣」,推測下一代的癌症遺傳因子可逐漸減弱。也就是說,繼承好的生活習慣,能夠改變基因。


 


基因是與生俱來的,但習慣可以靠「努力和意志力」改變。因此習慣的累積能使遺傳基因向正面或負面方向改變。大家務必記得,能幫助自己的「好習慣」,也可以解救你的下一代。


 


進食的一個小時前飲用大約五○○cc的水,是我每天確實實踐的「好習慣」之一。人們常說為了身體健康,每天應補充大量水分,但進食有「正確的吃法」,水也有「正確的喝法」。種植盆栽的人應該知道,植物任意加水可能使根部腐爛。加水有適合的時間與分量,這與人類補充水分是一樣的道理。


 


由身體的節奏來看,水的補給以剛起床和用餐前一小時最為理想。水僅需三十分鐘左右就會從胃部進入腸內,這種方法雖然可能稍稍影響進食,但絕不會妨礙消化。


 


到了冬天,喝冷水會使身體冷卻,最好將水稍微加溫後再喝。據說人類體溫在三十六~四十度C時,體內的酵素最為活性化。而且在此範圍內,體溫每上升○.五度C,免疫力可提升三十五%。生病時會發燒,就是為了藉體溫上升使酵素括性化。相反的,「冷卻」是維持健康的大敵。


 


我常勸人多補充水份,常有人說:「水雖然喝的不多,但是常喝茶和咖啡。」但是對人體而言,直接喝「水」來補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


 


不論鹼性離子淨水器或負離子淨水器,都是以相同原理製作出具有還原力的水,但是在電氣分解之際,陰極上會附著鈣、鎂等礦物質,因此飲用經過電氣處理的水,可以獲得較多的礦物質。而且,由於電氣分解之際還會產生活性氫,或許可以期待在某種程度上,還原水具有除去體內多餘活性氧的功用。通過這種淨水器的水,除去了自來水中殘留的氯或其他化學物質,因此可以稱之為「好水」。


 


富含鎂的「海洋深層水」,或是除了鈣和鎂之外,還均衡含有鐵、銅、氟等多種礦物質的硬水,也可以說是「好水」。


 


肥胖的人幾乎都咀嚼不足,進食速度太快,同時血糖也快速上升,在飽足中樞發出飽足感之前已經吃得過多。如果每一口咀嚼三十至五十次,單是這樣就可以自然減少食量。還有一點絕對要避免的就是宵夜。睡覺時胃中若還殘留有食物,不論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幾乎都會因為胰島素的作用而變成脂肪。


 


對身體而言,若能以「正確的方法」攝取「好的食物」,並確實補充必要的「好水」,其實不需特別努力就可瘦身。一旦實踐這種瘦身方法,過瘦的人也能發胖。因為吃宵夜而發胖的人,會分泌大量胰島素,吃的食物都成為脂肪而在體內囤積,另一方面,過廋的人則是因為無法分泌充分的胰島素,食物未完全消化與吸收就被排出體外。也就是說,兩者的結果雖然剛好相反,但是過胖和過瘦的原因卻是相同的。


 


規律的生活是防止消耗奇妙酵素,維持身體健康不可欠缺的習慣。我每天都吃充分的水果。我認為水果可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但要記得在飯前食用。


 


感覺想睡或疲勞時,五分鐘也好,十分鐘也好,稍微休息很快就可以恢復。如果勉強帶著疲勞或睡意持續工作,很難提高效率。


 


人類身體的恆定性,會因為過度作某些事情而破壞。不論什麼事情,對身體而言都必須「適當」。


 


男性都希望永保年輕,並受到女性愛慕。同樣的,女性也希望永遠美麗,對男性有吸引力。持續抱持這種心情,是實現健康、長壽不可缺少的。任何事情都一樣,先放棄的一定是失敗的一方。「算了」「不行了」,精神上放棄後,肉體的老化也會提早表現出來。永不放棄。這是健康、長壽的一大祕訣。


 


第四章    傾聽「生命劇本」


我閱讀各種論文、請病患協助進行調查、收集臨床資料、用自己的身體檢驗藥物的影響,甚至學習野生動物的生活。最後獲得的結論就是---「人類違反一切大自然的法則(亦可說是神的旨意)就會生病」。


 


罹患乳癌的人,很多人愛喝咖啡,經常食用牛奶、乳酪、優酪乳等乳製品,並以肉食為主。


 


開始好的習慣永遠不遲。人類身體的細胞依部位而有差異,整體而言,大約一百二十天左右會完全更新。因此我指導初次嘗試「新谷飲食健康法」的人,會建議他們至少堅持實踐四個月。吃好的食物、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喝好的水、充分休養、適度運動、提高動機,亦即生活在幸福之中,最高興的是你自己的身體。因為,不論你如何過著不健康的生活,身體總是每天努力維護著你的健康。


2 則留言:

  1. 我們亂讀會1/24有導讀不生病的生活,
    我們將錄音與檔案分享給大家~
    歡迎到我們部落格欣賞(http://tw.myblog.yahoo.com/book-rsg/)&逛逛,thanks!
    亂讀會(RSG)

    回覆刪除
  2. n >湯姆漢克

    回覆刪除

20250829 股權分散表 關注個股

4.38 A 3213  茂訊/上櫃/5.8億/ 5.35%/各式電腦軟硬體之研究設計規劃製作銷售(特許業務除外) 各式電腦零組件之研究銷售 電腦主機及週邊設備零組件之製造加工及買賣業務 5.05 A 4541  晟田/上櫃/6.7億/2.11%/航太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