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當孩子會問問題 問題已解決一半-李遠哲

當孩子會問問題 問題已解決一半-李遠哲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28


 


五月底,剛從約旦參加完國際會議回台的諾貝爾獎得主、中研院院士李遠哲接受本刊專訪,因為在他眼中,如何教育出會解決問題的學生,放棄訓練學生當一個熟練考試機器的議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他眼中,越來越稀少的自然資源,將逼使經濟發展必然走向創新和知識密集的路,但台灣的教育改革仍無法讓學校和家長放棄訓練學生考試的想法,為培養新能力做準備,在專訪中,他從他的經驗和觀察,提出對新知識經濟時代下該如何教育學生的觀點,以下為李遠哲口述內容:


 


談到我們該如何訓練能在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未來價值的知識工作者,我有一件事情要澄清:到目前,很多人搞不清教育跟訓練的差別。


 


通常我們講訓練,是經過重複的操作,能把事情做好,這叫訓練。我們在訓練一個人的時候,是把已經知道的東西,讓他繼續操作。教育是教學生解決還沒有解決過的問題,訓練是把人類已經知道的東西,把它做得更快,這是不一樣的。


 


我們教育界的人,還是沒有搞清楚,教育和訓練是不一樣的東西,教育是教年輕的一代解決未來的問題。


 


壞的教育:教學生解決過的問題 這只是在訓練他們


 


當我們講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的時候,許多人以為是知識很多進來,其實主要是經濟的改變。以前我們的地球是無窮大的時候,人口少,人類的發展是以開發為主,經濟擴張還是以量為主,但是到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在地球上有根本的改變,因為人口暴增,人均資源消耗得太多,忽然我們看到原本無窮大的地球變成有限的,人的經濟發展就不能再同樣的擴充。


 


如果一個年輕人說,我要念土木工程系,我對道路建築很有興趣,我會說,三十年前道路工程是該好好來推動,但今天在台灣,已經有二‧五%的土地變成道路,你可能沒有將來。


 


現在社會因為科技的發展,通訊的進步,電腦自動操控的事情進步這麼多,基本上,在我們社會上,能重複操作,或用電腦解決的事,都被聰明的機械取代。留給人類的是變化多端,無法用機器解決的事,這需要有很大的適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


 


所以我剛才講教育跟訓練不一樣,訓練能達到的事,機械人就可以做了。


 


以前,父母親常說,你到大學要學一技之長,你才能夠好好的走一輩子,我現在說,學一技之長要走一輩子,走遍天下,這個觀念已經是落伍了,如果你在學校裡,沒有學會繼續學新東西的能力,就會落伍。


 


好的教育: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 用好奇心驅動學習


 


我上個禮拜,在約旦開會的時候,碰到我的老朋友,二○○二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ohn fenn教授,他看到我就說,他上大學的時候,普通化學的書是二百五十頁,念得很高興、很有興趣,前幾年他看到化學課本,有八百多頁,很多學生很討厭化學。我說最近一、兩年,很多化學的課本可能已經超過一千頁了,我們就討論,難道人類的知識累積這麼多,我們就學這麼多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說我們的教育是教能舉一反三的東西,基本的東西要教,其他的東西都可以查詢得到。他也完全同意。


 


我常常講我們教育的失敗,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的教育學生,只在訓練學生,所以你看,大學聯考考筆試,筆試考的都是人類解決過的問題,你要考得好,第一要懂,第二要熟練,所以很多人上補習班,都是想看例題,熟悉操作,所以我說大學聯考是用筆試,訓練一些對考試熟練的工人,這是訓練,這是不好的,你要學生解決將來的問題,你把已經解的問題,要學生一直做、一直做,再考試考你會不會,我想是有點不對的。


 


從科學教育的觀點看,我們不能用填鴨式的方式教學生,是用inquiry base(問答為基礎的教學法),用詢問問題在哪裡的方式教學生。


 


我舉個例子吧,在中學談鐘擺的原理,通常我們在課堂上看,老師會說明鐘擺綁上繩子這樣搖的時候,周期跟質量有什麼關係,跟長度有什麼關係,在黑板上講一大堆東西,這是「既有」知識的「傳授」。


 


如果我在課堂上,我會拿著繩子問學生,我現在要做一個鐘擺,這擺動跟長度有關係嗎?周期跟重量有關係嗎?每個人都問,先發問,想了之後就討論:為什麼會這樣呢?然後就說,我們來做實驗,拿個繩子讓學生測量,這麼長,這麼重的東西的時候,它的周期怎麼樣?現在長度不改變,重量改變,周期改變了嗎?大家就討論,為什麼會這樣呢?大家要一直inquiry,一直問。


 


學生會問問題,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會發問就是一個開始。


 


好的學校,很早就知道,教育是evidence base,是建立在證據上的;另外就是inquiry base,好奇心驅動的學習。孔子不也講過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常有人跟我說,你父親是藝術家,怎麼生一個小孩子是科學家呢?他們不瞭解的是,藝術家跟科學家有共通的地方,就是創造力。我父親經常為了表現水蒸氣,湖裡悶熱的夏天,整個湖上的溼度要展現出來,他畫了又畫,很久後才畫出來,好像夏天的青草湖,有蒸氣的樣子畫出來,他是很有創意的畫家。我們也要有想像力、創造力,才能解決人類還沒解決的問題,這是共通的。你看,一個藝術家的培養,跟科學家的培養,有那麼不一樣嗎?


 


所以不止科學,各方面都該讓學生有發揮空間。做科學有時像偵探小說一樣,看到線索再追尋、再追尋,所以你說看文學名著、偵探小說,對科學的成長沒幫助嗎?人的成長是全面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巴菲特95歲生日快樂!溫習「股神」十大投資心法

  巴菲特95歲生日快樂!溫習「股神」十大投資心法 編譯黃淑玲/綜合外電 2025年8月31日 週日 上午6:43 30日是「股神」 巴菲特 95歲生日。他計劃今年底要卸下 波克夏 執行長職務,結束長達60年的掌舵生涯,為投資人和經理人留下非凡的傳奇。 巴菲特1965年接管了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