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696 期
作者:李采洪
劉力學的「廚餘變堆肥」計畫吸引學者熱烈的參與討論。
收廚餘在一般人眼中,是低下的工作,但是,有個老外到處收ㄆㄨㄣ,把廚餘變堆肥,而這名老外,竟還是個科技界元老……
清晨四點,天還是暗的,住在台北縣石門鄉「臨海別墅」的劉力學已經起床,開著他的白色貨車,直奔瓏山林社區,把社區的廚餘桶搬上車後,六點鐘,他抵達內湖新明路上的妙鷹實驗農場;這次,他搬的是農場工人剝下的一袋袋菜葉。七點趕到劍潭國小,接著到北投新光社區、新民國中;八點鐘,他的車上已經載滿廚餘,回到石門海邊家裡。
「別人還沒上班,我已經下班了!」劉力學得意地說。接著,他喝了一杯咖啡,稍事休息,八點半繼續工作,把載回來的大約一噸半的廚餘,堆成堆肥。這是他和台大農化系吳三和教授,正在進行的「廚餘變堆肥」計畫。
下午,劉力學也沒閒著,修房子、整理家門口的一大片露營區,有忙不完的工作。
十一年前,劉力學是神通電腦副總經理,當時他和現在的神達電腦集團總裁蔡豐賜、聯強總經理杜書伍是同事。十年後,蔡豐賜和杜書伍縱橫科技戰場上,在企業界有人人羨慕的地位,劉力學卻在載廚餘,當「家庭主夫」。在一般人眼中,蔡豐賜、杜書伍顯然比劉力學有「成就」多了。
三十年前隻身來台賣電腦
第一個用迷你電腦印出中文報表
劉力學是個加拿大老外、一九七○年二月,台灣惠普科技新成立一個電腦部門,劉力學在美國惠普受訓四個月後,單槍匹馬到台灣,他的任務是幫惠普在台灣推廣電腦。當時,個人電腦還沒問世(IBM在一九八一年才推出第一部個人電腦)台灣的神通、宏碁也還沒誕生,人家問他賣的是什麼東西,劉力學操著老外國語很努力解釋:「我賣電腦,台電的電,腦袋的腦。」對方聽完還是一臉迷惑:「有這種東西嗎?」
三十年前,美國懂電腦的人都很有限,更別提台灣,當時中山科學院核子彈基地的大電腦無法運轉,劉力學花一個下午找出問題,讓大電腦可以運轉,因而轟動中科院,成為電腦界的大紅人。接下來,他鎖定電信研究所、中油、台電和幾所大學,開始巡迴開課、賣迷你電腦(Mini Computer),他也是第一個用迷你電腦印出中文報表的人。
劉力學開始賣迷你電腦時,市場上主要品牌包括IBM、CDC、Univac,都是大電腦,在很多競標場合,大電腦不能現場示範,只能做書面簡報。劉力學將迷你電腦主機、射播機(Moniter的前身)、打字機整合起來,裝在九人座車子後面,這套迷你電腦可以直接在現場示範,體積是大電腦的十分之一,價格只有大電腦的五分之一,還可以立即看到處理的效果。
就這樣,劉力學在台灣電腦業剛萌芽階段,大量銷售迷你電腦,成為業界響叮噹的人物。多數人已無法想像三十年前,一○四查號台還以人工翻閱電話簿提供查號服務,而一○四查號台電腦化的系統,就是劉力學的傑作。
一九七五年,劉力學娶了台灣老婆曾素貞。同一年,他在石門鄉買了一塊二百坪的地,請人蓋好房子的「殼」後,他和太太一起動手把家建立起來。從此,劉力學在台灣算是落地生根了。
一九八四年,劉力學到神通電腦任職,他在神通電腦期間,做過捷運售票系統電腦化、中鋼第二期電腦化計畫、台電核能安全系統。這種工作責任很大,只要稍有差錯,在業界就很難再混下去,每一次蓋章,都要很謹慎。
因兒子一句「為什麼每天都看不到你?」
決定在五十歲那年從神通電腦退休
不過,劉力學感覺壓力最大的,還是來自於工作時間和應酬。做電腦化系統,和客戶之間的人際關係很重要,很多事情要靠下班後應酬,和客戶建立朋友般的關係,才能逐步了解客戶有多少預算?打算怎麼做?「這是東方特有的文化!」劉力學大學畢業、拿到碩士學位就來到台灣,他知道如何和台灣客戶建立人際關係,但是,天天有應酬,根本沒有家庭時間。
每天六點從三芝出發,七點到公司,下班後應酬到半夜才回到家,這樣的日子,一星期總有三、四天。有一天,劉力學念二年級的兒子問,「為什麼每天都看不到你?」,劉力學從此決定,要讓兒子、女兒天天都看得到他:「孩子是我一生最大的投資。」劉力學說。另一方面,劉力學在職場上也面臨台灣企業特有的人事傾軋問題,他在一九九○年,五十歲那年,選擇從神通電腦退休。
劉力學對小孩的教育方式顯然與一般台灣父母不同,台灣父母認為很「危險」的事,他都教小孩嘗試。這些「嘗試」包括「玩火」、讓兒子九歲就學騎五十CC摩托車,他希望小孩能認識危險,而不是一再禁止小孩去接觸危險。不上班後,他每天接送小孩,擔任小孩學校的家長會長,「玩股票,沒時間研究就玩不好;教育小孩也一樣,大人沒花時間,小孩怎麼教得好?」在劉力學眼中,台灣很多父母沒時間陪小孩,小孩長大了,但心理上還是小孩子。
神達電腦總裁蔡豐賜對劉力學的印象是,作風和想法都很「西方」。他說,在生活上,劉力學是很「看得開」的人。但是,正值盛年就退休,讓太太工作負擔家計,外人看起來,卻是很不可思議。曾素貞坦言,剛開始她也不能適應,常問劉力學,什麼時候回去上班。過去劉力學的薪水加上股票,年收入約新台幣三百萬元,他退休後,家裡少了這筆固定收入。一年後,劉力學試著重回職場,到康晉宇宙擔任總經理,但這次工作,只有八個月就萌生退意。
這一次再離開,等於完全脫離電腦界。電腦日新月異,離開太久就銜接不上,位置被別人占走,除非開公司。但劉力學不想「老歹命」,從此他專心在家當「家庭主夫」。「不開好的車子,不穿名牌衣服,我們的生活很簡單。」經過一再溝通,曾素貞認同丈夫的教育觀和生活理念。
不上班的劉力學,不是在家煮菜燒飯,他的「工作」重心是維護生活環境。捷運淡水線施工期間,包商將捷運棄土運到這裡,整個社區出入道路被阻塞,劉力學半夜到路口站崗,和傾倒廢土的工人對峙。
劉家門前是台灣臨山鼻附近的北部海岸,天天都有一大堆垃圾,為了保護海岸,劉力學和新環境基金會合作,在社區內設焚化爐,每天處理海邊的垃圾。社區焚化爐後來開放給附近住戶使用,但是垃圾中有廚餘的湯湯水水,導致焚化爐故障,劉力學問很多專家解決之道,吳三和告訴他,廚餘要做成堆肥,量要夠大,至少要堆一百五十公分高,且醱酵過程中會有氣味,所以,一般家庭沒辦法做。劉力學卻興致勃勃,從一九九九年九月開始蒐集廚餘,用他的福特休旅車到劍潭國小載廚餘,載了三個星期,收集大約十噸的量,家裡臭氣熏天。幾次邀吳三和到家裡教他做廚餘都沒回應,有一天,劉力學乾脆開著載滿廚餘的休旅車到台大農學院門口,吳三和下樓一看他車內都是廚餘,嚇一大跳,才知他玩真的。
收廚餘在台灣人眼中,是不入流的工作,一個白人老外收廚餘,更引人好奇,除了一般人不知道劉力學為何要收廚餘,十五歲的女兒劉加麗不明白老爸為什麼要做這種事?她甚至不好意思告訴同學,爸爸在收廚餘。劉家院子大,但廚餘醱酵過程有氣味散出。劉力學必須和女兒溝通,載廚餘是有用意的,也特別遵守女兒的「規定」,例如載廚餘回家後,先到浴室洗澡、換掉有味道的衣服再進屋子裡。
劉力學和吳三和將廚餘變堆肥的計畫成功後,二月中旬,環保署長林俊義(已於三月七日卸任)特地到劉家看廚餘變堆肥,劉家常常出現「一堆」教授在討論堆肥,女兒終於漸漸了解,爸爸不只是「收ㄆㄨㄣ」的。
廚餘變堆肥的計畫成功
認為現在工作比以前上班更有意義
吳三和表示,劉力學是老外,人生觀和台灣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們認為,人本來就應該自由自在過日子,不應該活在別人的價值觀中,因此,在劉力學眼中,反而覺得台灣人過的生活很不可思議。
劉力學對自己的定位是,「我是Pioneer(先驅者),現在的工作,比以前上班更有意義。想做就做,成績來得快。如果是在 膝q,想做一件事,有太多限制。」去年劉力學決定買一部小貨車載廚餘,和家中財務大臣──太太商量,太太答應了,三分鐘就決定買貨車。「如果在公司,買一部車可能要六個月才能決定。」劉力學說。
二月份的一個星期六上午,劉家來了不少客人,有光啟社的布雷神父,還有幾個台北來的朋友,屋裡屋外人聲夾雜著快樂的歌聲,爬上劉家屋頂,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的臨山鼻和北部海岸。
曾素貞回首來時路說,二十五年來,劉家一直都是老樣子,他們親眼看很多科技界的舊識,在上一波電子熱潮中魚躍龍門,騎摩托車的人改開進口名車;家裡擺破沙發的人,花上億元裝潢豪宅。劉力學沒有在前一波科技熱中掙得地位和財富,但是他沒有遺憾,劉家一家人過得充實而快樂。而且,他把廚餘變堆肥後,要讓堆肥變「黑金」,劉力學要利用這些「黑金」種出最好吃的有機蔬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