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808 期
作者:李采洪
2003年3月,劉力學利用廚餘做成的堆肥大量種出各種蔬菜。
兩年前,老外劉力學利用收回家的廚餘做成堆肥;兩年之後,他用這些堆肥在海邊種出一畦畦有機蔬菜,歡呼收割!
四月的北海岸邊,一個老外在種著各種綠色蔬菜的溫室間來來回回忙碌著,偶爾,老外拔起蔬菜,剝下葉子直接放到嘴裡,津津有味的品嘗著。這個老外,就是曾經在神通電腦擔任副總經理的加拿大籍人士劉力學。
《商業周刊》在二○○一年三月曾報導幾個成功「放下」、追求自我的例子,劉力學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一九九○年,也就是五十歲那年從神通電腦退休,從此成為家庭主夫,全心陪兩個孩子成長之餘,劉力學投入社區環保工作,並在因緣際會下,為社區解決家庭廚餘導致焚化爐時常故障的問題,一九九九年九月起,他開始開著車到處收ㄆㄨㄣ(廚餘),並和台大農化系教授吳三和合作研究如何把ㄆㄨㄣ變成堆肥。
在海邊鹽地上種出菜來
別人想都沒想過
二○○一年二月,《商業周刊》訪問劉力學時,他收廚餘已有一年八個月時間,六百多個日子從未間斷。當時,他已把廚餘變成堆肥,正打算讓堆肥變成「黑金」,也就是,利用這些堆肥種出最好吃的有機蔬菜;時光荏苒,又過六百多個日子之後,我們再次造訪劉力學,果然,他已經在YWCA贊助下,蓋出十個溫室,在海邊種起有機蔬菜。
「在海邊種有機蔬菜,這是很多人想都沒想過的!皮耶(劉力學的英文名字)創造很多不可能。」經銷、配送各種有機蔬菜的妙鷹實驗農場總經理李鴻圖說,在一般人觀念裡,海邊根本不適合種菜,更何況是有機蔬菜。
劉力學是怎麼做到的呢?原來,每個溫室他都舖上二十到三十五公分厚的自製堆肥土,因此,蔬菜根部吸收的是堆肥養分,而不至於吸收到海邊土地的鹽分。但如此一來,一分地(約三百坪)大約得舖上七十噸的堆肥土。劉力學估算過,他自製堆肥,包括買車子、設備、人力成本,合計起來,每公斤成本高達二十元。也就是,每分地上的堆肥,值一百四十萬元。
算起來,劉力學的有機蔬菜即使可以量產,也很難看到利潤,吳三和也早就告訴劉力學,做這種事本來就沒有什麼利潤可言。不過,劉力學認為,他在為台灣的有機蔬菜建立標準,以他的眼光來看,目前台灣大部分有機蔬菜是不夠好的。
「在日本,品質最上等的有機蔬菜,價格是一般有機蔬菜的三倍,也比非有機蔬菜貴三十倍,台灣則要等有機蔬菜市場成熟,消費者接受高品質的產品,我才會有利潤!」劉力學認為,自己得花時間耐心等待。
過程艱難重重
劉力學的研發精神再度勝天
台灣有很多人嘗試將廚餘變堆肥,包括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然而利用自製堆肥種菜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事實上卻困難重重,例如,經過實驗證明,劉力學的堆肥土成分很好,但種子撒下去,菜卻長不出來。
吳三和特別找國內種植有機蔬菜經驗豐富的專家如中壢福隆農場的莊玉隆、福田農場的詹明星,為劉力學的菜園把脈,他們熱心提出自己的經驗,建議每次澆水時間不要太長,且大約二小時就要澆一次水。但劉力學種的菜還是長不出來。
劉力學鑽研好長一段時間,才無意中發現,他製造堆肥時加入木屑,木屑吸水性強,澆水時,水分被土壤表層的木屑吸住,無法很快往底層滲透,所以澆水時間至少要二十分鐘,水分才能滲入堆肥土的底層。因為別人的堆肥裡沒有木屑,他們的土壤透水性佳,其經驗無法適用在劉力學的有機菜園裡。
身體力行、不喊口號
做環保,老外精神值得學習
就這樣不斷在失敗中累積經驗,直到今年三月,劉力學種的有機蔬菜,產量才開始穩定。曾經是電腦專家的劉力學本來對農業毫無概念,例如,他常常搞不清楚自己菜園裡長出來的是什麼菜,還要請教別人才知道菜名。
但憑著過去在科技業的研究精神,劉力學從做堆肥到種菜,不斷從實驗中找問題、解決困難,成為「科技農夫」。而劉力學也儼然成為廚餘、有機專家,還出版「大地之子」一書,談他的「台灣經驗」。四月下旬,在一場世界地球日座談會中,劉力學即和環保署長郝龍斌同台暢談台灣的廚餘回收問題。
李鴻圖說,劉力學最值得台灣人學習的是他的「精神」,收廚餘這種事,連台灣人都不想做,但劉力學願意投注心力去做,而且長期、從不間斷的身體力行。和很多喜歡做秀的人比起來,劉力學的精神,其實會讓自認為聰明的台灣人自嘆弗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