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63 期
整理者:李郁怡
在高度開放的辦公室接受商周訪問,馮國經說如果競爭力是「別人知道我們的秘密,就糟糕了」,那就代表利豐競爭力不太強。從不怕人學,因為利豐永遠在變。
三月十七日下午一點五十分,我們來到利豐集團核心事業總部:香港九龍長沙灣道的利豐大廈十一樓。
淺色的木門一打開,是以透明玻璃做為隔間的大辦公室,長桌前有一幅馬賽克拼貼仿明代宮廷畫家邊文進風格的畫作,那是舊的利豐大廈拆建之前,舊大樓的入口處圖樣。馮家兄弟留下這幅畫作,紀念這家百年企業集團的蛻變之路。
陽光從天窗灑下,利豐集團主席馮國經、董事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馮國綸同時接受《商業周刊》專訪,和我們分享百年利豐變革的三堂課:購併留才、擊鼓理論、擁抱變革。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最近兩位與美國華頓商學院資深行銷學教授尤朗‧溫德(Yoram Jerry Wind)共同出版新書《在平的世界中競爭》,董事長當得好好的,怎麼想要搖筆桿當作家?
馮國綸答(以下簡稱弟):(笑)你來問問我的教授哥哥。
馮國經答(以下簡稱兄):我從前是在哈佛教書的,當我們看到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 這本書,我們說,哇,這個很出奇,因為我們在這個環境,差不多二十多年的工作,對這個觀念很深刻。所以,為什麼我們不寫一本書,分享過去建築利豐的經驗?
問:花了兩年時間完成這本書,看到出版品的感覺怎麼樣?
弟:很滿意,我們不想做一本很悶,很學術性的書。(希望)比較是一本你可以帶上飛機讀……。
兄:可是出來就比較悶,帶上飛機可能睡覺得非常好。(眾人大笑)
弟:對對,如果你在飛機上睡不著就可以帶去看。(眾笑)
問:在中國的文化中,從來是自己成功的方法不願意讓人家知道,失敗的經驗就更不用說了。可是哈佛管理學院曾經四度收錄利豐做為教案,其中一個案例還是談利豐犯過的錯誤,為什麼兩位如此開放?
兄:這個做法可能有一點西化。我們的看法是,如果我們的競爭力,是「別人知道我們的秘密,我們就糟糕了」,那我們的競爭力就不是太強。應該我們有一個非常健全的系統,就算是transparent(透明化)也無所謂。還有,我給你我兩年前的概念,我們現在已經發展兩年了,一定有點不同,所以我們always keep ahead of competition(永遠走在競爭對手前面)。
問:這是非常有自信。在台灣的企業中,就我記憶所及,個案被哈佛採用的好像只有兩個,一個是宏電腦的,另一個是趨勢科技的。
兄:還有我們希望幫助全世界的,特別是新興國家的企業。
第一課:購併留才 改變文化 要掌握黃金一百天
問:經過百年,利豐的經營管理已是世界級,從一九九四年開始,共進行三十五次收購,高峰期一年甚至可以進行七個購併。譬如,第一次購併就吃下香港第二大貿易公司英之傑,一個營業規模與你們差不多的外資企業,以這成功的購併案為例,最難的是什麼?
弟:最難的是文化。他們的文化是英國的公司,他們有很多外部的經理人,我們是比較傳統的,是傳統中國。他們很英式,可以說很colonial(殖民地作風)的做法。他們的經理是有私人的汽車,他們住山頂(編按:香港高級住宅區),我們是比較實際的。
問:你們也住山頂呀!
弟:哈哈,不是,我們住半山。
問:當初購併時,原本兩位預期到企業文化不同的問題,至少會造成兩、三成的客戶流失,最後竟然一位客戶都沒有離開。怎麼做到的?
弟:留才,做我們這個行業的人,最主要的概念,如果是很勤力的做,他們會希望reward(報酬)是比較好的,不管是中國人或是外國人,這都沒有改。(幕僚補充:人性是一樣的。)
問:對比歐美企業,購併案失敗率經常在六○%以上,但利豐的購併幾乎都成功,且八成以上的高層經理人都來自購併。秘訣何在?
弟:我們(購併)的競爭者都是小公司,小公司都是自己做老闆的,所以我們將這樣的概念融入公司的文化裡面,每個部門都好像是在經營自己的公司一樣。這個部門裡,你是老闆,如果業務做得好,報酬也比較高。profit sharing(利潤分享),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詳見第一百五十二頁「小約翰韋恩制度」)這個概念外國人也喜歡嘛,他們不需要很大的車,住很大的房,如果你給他多賺一點錢,他對住什麼地方、坐什麼車,就比較沒有問題。
問:你的意思是說,當時有配車的高階主管,你們要留才卻不怕反彈的把他們的配車給拿掉?
弟:拿掉!
不過我給他們選擇,如果你要坐Benz(賓士車)也可以,Toyota(豐田汽車)也可以,住房也是,我每個月給你住房多少錢,你要住什麼地方你自己撿。他們也說,「我們來亞洲工作就是為了賺錢,如果你給我那些purse(獎金),車子怎麼樣無所謂。」所以他們接受得很快。最後,這個文化是改變了。
問:大概花了多少時間才改變這個文化?
弟:立刻吧!大概花三個月。
問:這麼快?
兄:我們在進行收購的戰略,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很快要轉」,一百天內要轉完。
問:為什麼必須掌握關鍵一百天?
兄:因為一家公司被收購的時候,他們會有一個expectation(期望)「是要改了」,這時如果你不改,就會錯過這個時機。
問:老實說,我們在看資料的時候,覺得「這不可能」,利豐購併超過三十次,成效都很不錯。你怎麼做到我不知道,但這看起來太完美了?
弟:(購併)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改變,I put it in the first position(我放在第一位)。 文化的問題,有個概念很重要。我自己的文化,我不一定堅持是最好的。有新加入的公司,我們先看它有什麼成功、它有什麼好處?先檢查看,如果它做的方式有什麼比現在我們做得更好,我們很樂意接受它。不是硬來,一定要我們的最好。
利豐的文化就是個開放的文化。每次的收購都對我們的文化有衝擊,有衝擊之後,就會帶來改變。
問:每一次購併同時也改變了利豐本來的企業文化?
兄:我可以給你一個很好的例子。十五年前,我們是個比較傳統的華人公司,現在呢,我們的同事來自於四十多個國家,所以,你來我們的manager meeting(經理人會議),跟聯合國差不多,全都來自不同的國家。所以這個文化在很短的時間,轉得那麼快,我們一定要開放。
第二課:擊鼓理論 三年計畫定節奏 有所變有所不變
問:在哈佛教案中也提到,利豐的變革依循著所謂的「擊鼓理論(Drumbeat Theory)」,何謂「擊鼓理論」?
兄:如果公司要管理得好,你一定要有你的regularity(規律、節奏)。不是一天是這樣,明天是那樣。這是我用龍船(擊鼓做為比喻),沒有需要的時候,是ㄅㄥ,ㄅㄥ(鼓聲,速度慢),有需要的時候是ㄅㄥ、ㄅㄥ、ㄅㄥ(鼓聲,速度快)。
問:ㄅㄥ、ㄅㄥ是掌控船的前進速度,企業的領導人好比是龍舟競賽的舵手,最大的挑戰是懂得控制節奏,而不是忽快忽慢,變來變去。
兄:有的公司的老闆一次講一大塊出來,明天又講不同的東西,那個regularity就沒有了。我就同我的同事說,你今天問我是這樣,明天問我是這樣,後天問我也是這樣。這個規律,永遠這個大方向,不變的。
但是這不表示我們沒有危機感。所以我們變,從穩定怎麼樣平衡,我們就是用「三年計畫」。計畫訂下來,就三年不變。三年就一次大變。上面說, Zero Base(零基計畫) 造好之後又regular。這是我們怎麼樣去平衡一個更新,同這個穩定平衡。
在快速移動的世界中進行計畫,需要不斷反應變化,也需要提供足夠的穩定性來執行計畫。快速流動的資訊以及變動的環境是為了回應風向的些微變化,但是,一艘回應所有風向變化的船隻永遠到不了岸邊,所以,船長需要訂定一個目標,使全體船員專心一致的朝向目標,然後,再定期重新評估所在位置並做出修正。
問:三年的計畫結束,才重新歸零計畫下一個三年計畫。為什麼是三年,不是四年,五年?
兄:五年太長,我們的生意變得太快。
問:「三年計畫」也應用在個人目標的達成。在你們的新書提到,馮國綸在五十多歲時訂立了一項三年馬拉松路跑計畫……。
弟:我的身材比較像是摔角手而不是跑者,透過自主訓練的方式來達到這項目標,慢慢地將跑步的距離拉長,直到能夠開始馬拉松路跑。在沒有訓練員的情況下,這種目標其實是一趟非常寂寞的孤獨旅程,也是成就,完全取決於本身的進取心。最後,我用了三年,在五十七歲時完成了倫敦馬拉松路跑。
問:做為一個領導者要有遠見,這沒有問題,每個領導者上任的那天都知道,但是很多人做不出來,不是他不願意。回想你們回家族企業的前幾年,你可以訂出那個三年嗎?
兄:一九八九年之後,我們現在的管理模式定型了(大約回到家族事業的十五年後)。execution(執行力),我覺得是團隊的問題,不是個人的問題,一個人沒有執行力,一定是整個系統、整個團隊(的問題)。很多有遠見的創業家,都是這個execution有問題。
問:你的意思是說,遠見的價值不只是來自於領導者的天生特質。遠見是來自於你該打的基礎都弄好,才有可能產生?
兄:對,遠見一定要配合execution。
問:外界說你們兄弟的分工,弟弟是執行力,哥哥是遠見,大方向的擬定。但是,我從你在擁有電機工程碩士背景推測,外界的說法可能不完全正確,你在管理上應該很重視執行面。engineering design(工程設計),是很重視實務的。
兄:對。我的最基本的想法是,如果你要造一個長遠的計畫出來,你沒有在前線是造不出來的。(幕僚補充:他經常去看店鋪。)
問:現在你還是去看店鋪?我無法想像,身為國際商業總會主席既要忙於與世界領袖往來、還要管這麼多事業體,會重視如此小的細節。真的假的?(幕僚補充:真的真的,沒有假的。)
問:去看哪些細節?
兄:我們自己的店呀,我們競爭對手的店。如果我在香港,午餐後我就出去,OK便利商店呀,還有服裝。
問:店員認識你嗎?
兄:很多都認識我。不是查他們,我介紹自己。(眾笑)
我問一些問題,同他們交談一點,他們會給我很多資訊,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在前線的經驗,就決定大策是很危險的。如果你全部都是宏觀的,這是不行的,太空泛。
第三課:擁抱變革 變革首要順應變化、控制風險
問:我回去馬上跟我的老闆說,以後做策略不能這樣,要去前線……。(眾笑)
從利豐家族的百年歷史來看,每一代都遭遇時代的巨大挑戰,面臨二次世界大戰、面臨產業夕陽……,所以你說:「每個世代都要有一個reinvention(重新創業)才可以生存,都是實幹死幹,才能面對的。」但是很多的企業家即使是想變,大部分也轉不過來,你怎麼看?
兄:change management(變革管理)是我最有興趣的。
我們的看法就是,應該造很多不同的tests(嘗試),看哪一個試出來,效果比較好一點的。如果我們test得夠多,這樣可以給我們一個機會轉變。矽谷用個術語:Test and Trash(嘗試與測誤),「You test, if it is no good, you throw away, and test.(如果不好,就捨棄,再做嘗試)。一定要去嘗試不同的模式,可是你的每一個(嘗試)不能用太多資源,不能太多風險,如果不成功也沒有問題。「constant testing, constant discard and stock.(持續嘗試,並從中學習)」
變革管理最重要的一點,可能就是怎麼樣change without major risk(去除主要風險)。一步步來,怎麼樣分段發展。不能夠在一天就這樣,哇,翻過來(手勢做了一個翻轉)。我們用這個方法,所以利豐變得很快的,可是不是高風險都在上面。好的變革管理,就是要處理risk的問題。
現在的環境變得很快,如果我們的企業,不能配合大環境的改變,我們一定落後,我們應該要配合當前的大局勢(而變)。
問:中國人都很怕富不過三代,可是我們看通常企業的第二代,三代都還是避不了這個問題。利豐馮家為什麼可以富一百年?
兄:可能你太過獎了。這不是什麼太過特別的事。我想很早呢,我的爺爺他在廣州到香港,他是第一家華資的貿易商,這時候全部中國的貿易是英國人控制的,由洋行控制的,為什麼他要打破這個傳統,與美國人通商呢?這很早的時候,他就與別人不同,當時就是很開放,願意接受不同的想法,不同意見。
所以我的爺爺那一代是這樣,我爸爸的那一代也是這樣。我們現代也是這樣,希望我們下一代也是這樣。「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e and accept change(順應變化、擁抱變革)」,我覺得非常重要。
*馮國經 香港機場也歸他管
出生:1945年,長子
學歷:哈佛大學商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哈佛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
現職:利豐集團主席、國際商業總會主席、香港機場管理局主席
身價:25億美元(《富比世》2008年全球百萬富翁排名第462)
榮譽:1993年獲頒英帝國司令勳章(CBE)
*馮國綸 一輩子只有一份工作
出生:1949年,次子
學歷:哈佛大學企管碩士
經歷:香港商業總會主席、香港出口商會主席
現職:利豐集團董事總經理
身價:27億美元《富比世》2008年全球百萬富翁排名第4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